据《半月谈》报道,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却出现了一个只有300万元的项目政府上报称完成投资1亿元的情况。贫困县为何“打肿脸充胖子”?
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联合部署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阜平县的数据水分如此之大,如何问责、查处,是对检查效率的考验。地方政府数据造假并非个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风暴之后,经济数据注水的问题难免故态复萌。还需要长效管理机制做支撑,需要地方官员权力自律,更需要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如果经济指标仍然是决定官员的仕途的主要因素,仍然难以铲除数据造假的现实土壤。
尽管GDP崇拜一直备受公众诟病,但是这种发展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市场。一些地方盛行豪华建设风,就是例证,甚至偷换概念,把扩大内需等同于大建形象工程。
要真正遏制经济数据弄虚作假,关键要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地方经济负责,更应对环境和公共服务负责,修正官员的短视政绩观,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入多维绩效评价机制,让官员绩效评估指标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增加普通民众对官员绩效考核的话语权,才能逐步打破官员的错误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