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STVEE拍摄的龙门西山碉堡照片。 |
|
历史的进程总是伴随着一些“吊诡”,比如占尽优势的项羽一夜之间被围垓下,再比如明朝的特务机关供奉的竟然是岳飞。
然而,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情境背后,总有一些历史的必然。
抗日战争爆发后短短一年,日军就一路推进到郑州,武汉也在这一年沦陷,而近在咫尺的洛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却直到1944年才被日军占领。
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洛阳何以被日军“忽视”?个中原因颇多,但抗战期间洛阳构筑起的“马其诺防线”,在抵抗日寇入侵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1
防线沿黄河南岸一字排开
去过洛阳龙门东山和西山的有心人可能会发现:在绿树丛林中掩映着一座座奇怪的圆形建筑。
这种建筑直径不过3米左右,有着斑驳的纹路、粗犷的外表,每一座外面还都有3只“眼睛”。
据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业务科主任王志军说,这些建筑便是抗战时期留下的碉堡。在洛阳,这样的碉堡不下几十个,分布在龙门、新安、孟津一带,沿黄河南岸一字排开。
他说,当时修建的碉堡分大小两种。大碉堡里面有钢筋作为支撑,然后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小碉堡里面则没有钢筋,只有混凝土。后来,老百姓为了取出里面的钢筋,把大碉堡都给砸了,因此我们现在见到的都只是些小碉堡了。
抗战时期,这一座座碉堡可构成了我们洛阳的“马其诺防线”。
2
防线由德国人建议修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1930年起,法国人用了10年时间,在南起地中海沿岸的法意边境、北至北海之滨的法比边境,修建了一条全长约700公里的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马其诺防线”。
1940年5月,德军攀越阿登山区,经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很快占领了法国全境,被神话般信奉的马其诺防线最终成了无用的摆设。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名德国人,蒋介石的军事顾问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对这种防御体系很感兴趣,洛阳的“马其诺防线”就是由他主张修建并设计的。
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为了巩固和扩大南京中央政府的军事和政治权威,曾经有过一段与德国进行军事合作的时期,其中1927年到1937年是他们合作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蒋介石先后聘用过几名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于1936年正式担任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
法肯豪森是一名德国职业军人,曾经担任过德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对日本也颇有研究。来到中国后,他告诉蒋介石,一旦日本对华发动军事攻击,肯定从黄河以北向南推移,所以一定要在黄河沿线修筑一道永久性防御工事,有了黄河和人工防线两道屏障,就可以大大增强国军的防御能力。
3
洛阳防线为三道防线之一
据了解,当时蒋介石在国内共修建了3道比较大的防线,第一道是保定到正定的防线,第二道是安阳到新乡的防线,第三道就是黄河沿岸的防线。黄河沿岸防线分为两段,一段是郑州到巩县的防线;另外一段是巩县到洛阳,其中洛阳段向西一直延伸到了渑池和新安一带。
王志军说,虽然防线修建在黄河沿岸,但是真正需要保护的却是西南大后方。法肯豪森也说,全国要以四川为“最后防地”。而要保护西南大后方,仅依靠黄河这道天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修建一条人工防线。
而选择在洛阳段修建防线是因为洛阳无可争议的战略位置:历史上,洛阳是西入潼关进入四川最便捷的通道。
这个建议十分对蒋介石的胃口,他立即下令开始着手修建黄河沿线的防御工事。其中负责修建洛阳到巩县一段防线的是祝绍周,他当时是洛阳中央军官分校的主任。
这条防线具体什么时候开建、什么时候完工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有史料记载,1942年,蒋经国到洛阳来巡视的时候,还看到有几万名工人正在忙于修筑国防工事。
4
碉堡能抵挡炮弹直接轰炸
王志军说,最初建成的碉堡其实并不是圆形,而是六棱体或八棱体,外部直径大约3米,高1.6米至1.7米,顶部有编号。碉堡一部分在地上,一部分埋在地下。
碉堡壁的厚度在60厘米左右,用水泥和石子整体浇灌而成,非常坚固,不仅能够抵挡子弹,还能抵挡手榴弹和炮弹。
碉堡上有3个射击孔,主射击孔朝向正北,也就是黄河方向,其他分别朝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射击孔是扇形的,里面小外面大。碉堡里面射击孔的旁边还都凹进去一个平台,据说是为了放置子弹或是擦枪的机油而设计的。
碉堡入口在南面,入口的边缘有一道四公分的凹槽。王志军猜想,这么宽的凹槽,当时可能是用钢板做门,门一关上,整个碉堡固若金汤。
当时的碉堡与碉堡之间用战壕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即使人员来回走动也不会被敌人发现。前面还有铁丝网,整个防线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帷幔,把敌人阻挡在黄河以北。
5
洛阳保卫战碉堡或有使用
王志军猜测,这条防线,日军不可能是不知道的。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日军没有对洛阳“下手”,一方面与其在南方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这条防线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他说,这些碉堡建成后,其实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大部分碉堡的外面并没有子弹的痕迹。
1944年5月,豫湘桂战役爆发后,日军并没有从北面直接进攻洛阳,而是绕过人工防线,从东、西、南三面围攻洛阳。
1944年5月5日,日军到达龙门,在此与驻守的国民党新6师,第14军所属第83师、85师进行了两天两夜的激战。5月7日晨,龙门东山最高峰被敌占领,83师、85师撤到伊河两岸,龙门阵地被敌冲破。
今天,在龙门东山的一些碉堡外面,还可以看到弹孔的痕迹,那应该是日本从龙门和郑州方向进攻洛阳时留下的。(请网友STVEE与本报编辑部联系,以便奉上薄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