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酒,自己实属过往路人,而非圈内君子,但命中注定与其有剪不断理还乱之缘分。少年是不饮酒的,因为那时还小家人不许;青年也基本滴酒不沾,因为自认为饮酒是不良习惯,所以敬而远之;但步入中年,人一生中本该能把握自己的成熟阶段,却禁不住诱惑与其亲密接触以致沉缅其中难以自拔。当然,这并不是喝酒上瘾所产生的生理依赖,而是对其蕴含深厚的文化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痴迷癫狂。深入探究其渊源,大有与古人同感伤、共幽思的不俗之举,故常一人在家饮酒,浅品深酌,自得其乐。人生的坎坷、岁月的无情、感情的纠结,在三杯下肚后,顷刻便觉浑然。只有在那种状态时才能忘却自我,才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变幻中感受不足为常人道的独特滋味……
举杯之际冥冥之中,耳边听到有人在说“惟酒无量不及乱”,这是孔圣人说的。好像说喝酒是不禁止的,但不能因喝多了而添乱,说白了就是告诫人们喝酒要注意分寸。那么喝多少是多,喝多少是少呢?一贯中庸的圣人也没给个标准,但他老人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又有几人能达到?我以为,喝酒就是为了消愁解闷,要的就是那醺醺然的感觉,何须去计较多少。
问世间酒为何物,大有问情为何物的相似感怀,不分年尊长幼,皆可因之而狂、而泣、而乐、而歌,无怪乎对爱酒者而言,翻开历史扑面而来的是浓浓酒香和深邃的文化气息。上有汉朝“高阳酒徒”郦食其,下有晋代“惟酒是务,焉知其余”的超级酒徒刘伶;书有“曲水流觞”雅集中挥洒《兰亭集序》的王羲之,更有“挥毫落笔如云烟”、“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的张旭、怀素;文有杨雄之《酒赋》,更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画有“每欲挥毫,必须酣饮”的吴道子,更有“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的唐寅……正是这样一批“酒仙”、“酒圣”、“酒狂”、“酒怪”、“酒徒”、“酒樵”、“醉尹”、“醉士”、“醉侯”、“醉翁”,演绎了数千年的中华酒文化史。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每个人饮酒的情结各不相同,然求得精神上的愉悦是相通的,是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傲然骨气;是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极欲狂;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壮士情怀;是“竹林七贤”的志趣相投;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世外;是李清照溪亭沉醉不知归路的闺中寄情;是荆轲“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慨然决绝;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是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国际交往中的大家风范;是许世友将军扬我军威的传奇人生……一杯酒激发了多少壮士豪情,一杯酒又酝酿了多少喜怒哀乐。
这一杯酒,对于如今凡尘中的众生又意味着什么呢?在难以摆脱的喧嚣和浮躁中,叹人生最无常,惜年华如云烟,何以解此忧?唯此杯中君子。醉后短暂的快意成就了多少性情中人的无尽痴愿狂想。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花好如故人,一笑杯自空。”这是酒中的洒脱和宽容,是酒这种水为外形、火为性格的液体的最大功用。无意效仿古人痴癫狂怪的做法,但饮酒的哲理情趣还是值得去玩味,将年华浸透杯中,让人生在唇间品咂,把思绪缓缓倒入喉咙,顷刻间,世事皆空、我心坦然的境界油然而生。
饮酒但不烂醉,朦胧中我懂得了忘却,知道了宽容,感受了自我释怀,这也许是醉了的最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