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6版:乐活·鉴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流光溢彩唐三彩(上)
读懂宋元明清书画(一)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三彩的前世今生”
流光溢彩唐三彩(上)
□ 刘彦卿
  1981年龙门安菩墓出土的刀髻女侍俑和三彩凤首壶。
  20世纪60年代在洛阳关林出土的三彩红釉马和三彩骆驼。
  ▲▲唐三彩与洛阳三彩

  提起洛阳三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从事三彩工艺研究20多年的中国三彩艺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先生,听说我要写洛阳唐三彩的文章,首先给我更正了一个概念,说洛阳唐三彩只是三彩发展的一个阶段,准确的叫法应为“洛阳三彩”。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而洛阳三彩除了唐三彩外,还有隋三彩、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等。

  2009年1月,郭爱和先生的“三彩艺”作品《梦幻鸟巢》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同年10月,在浙江宁波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大奖颁奖典礼上,洛阳另一位三彩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制作的高仿唐三彩作品《啃蹄马》,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最高奖——山花奖,其代表作《三彩饮水马》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性珍藏。

  随着洛阳三彩工艺品在各种国家级展览或节会上频繁亮相并获得大奖,社会各界再次聚焦洛阳三彩,从而在国内外再次掀起洛阳三彩的收藏热潮。

    ▲▲一条铁路带来的惊世瑰宝

  洛阳三彩始于东汉,兴于盛唐,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由于唐代是洛阳三彩工艺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说起洛阳三彩,自然要先从唐三彩说起。

  唐三彩是继东汉单色釉陶之后发展起来的低温铅釉陶器,因盛产于唐代,其色大多以红、绿、白或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唐三彩。又因这种陶器首先在洛阳被发现,又被称为洛阳唐三彩。

  说起洛阳唐三彩的发现,著名考古学家、洛阳文物收藏学会会长蔡运章心情很复杂,他既为唐三彩的靓丽出土、重见天日而高兴,同时又为唐三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到破坏而痛心。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政府修筑连接洛阳和开封的洛汴铁路(今陇海铁路前身),铁路要从洛阳北邙山下穿过。洛阳邙山是古墓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自古便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随着筑路工人的镐挖锨翻,一座座古代墓葬被挖开,一件件文物重见天日。墓葬里自然有不少金银宝器,一经挖出便被一抢而光。除了那些能引得大批盗墓者和古董商人蜂拥而来、你争我抢的金器、银器、玉器外,比较多的还有两样东西:一是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石碑,二是花花绿绿的或人或物或器皿造型的上了釉的陶器。那些石碑被酷爱金石字画的新安籍国民党爱国将领张钫看到后,高度重视,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和以前收集到的志石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千唐志斋博物馆”。

  而那些花花绿绿的陶器(当时称之为“瓦器”),却引不起人的兴趣。直到有一天,它们有幸遇到了两位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这些陶器才在骤然间改变了命运。

  两位大师从北京琉璃厂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看到洛阳出土的这些陶器后大为惊讶,被其生动传神的造型、神秘变幻的釉色和雍容华贵的气质深深吸引,一致认为:“古冥器见于人间之始,是时海内外好古之士尚无知之者。”一言既出,惊天动地,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瓦器”开始名扬四海,身价倍增,引来国外收藏者疯狂收集。直到那时,那些盛产于唐代,釉色以黄、绿、红三彩为主的陶器,才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唐三彩。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