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日用品被“炒”了之后,物价上涨开始让人始料不及,CPI一浪高过一浪。于是,管理层一声棒喝:什么都不能乱涨,严控物价。
为何会出此狠招?一方面,相比房价而言,日常生活用品价格的上涨涉及面更广,它不仅涉及一些中产阶级的购房族,而且更直接影响到普通老百姓,这应该是管理层近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最“民生”的考虑;另一方面,管理层年初已经明确将抗通胀作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可以说前三季度都管理得比较好,但10月以后CPI便如脱缰的野马,不仅10月超预期地达到了4.4%,而且前10个月也超过了3%的警戒线。
但是,该如何理性看待有点“发烫”的CPI呢?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因。原来活跃于楼市的炒作资金必然开始寻求新的目标,而且是兵分两路:一是股市,二是以食品为首的日常用品市场。前者不说,后者恰恰在CPI之中占较大的比重,而更重要的是房价并没有被列入CPI的统计之中,也就是说房价的涨跌并不会影响CPI。
而非常凑巧的是,去年同期的房价仍是高的,但食品价格并不高;而今年同期房价已经难以涨上去了,食品价格却取而代之。房价不会影响CPI,但食品价格则不依不饶,于是在“不平等”的跷跷板效应下,CPI猛地蹿上去了。因此应该理性地看待,要么这种猛然超过4%的CPI含有水分,要么之前较低的CPI成色不足。
当CPI上去之后,人们除了谈论通胀压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是“负利率”。其实,如果算上房价的波动的话,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负利率中度过的,只是以前更像是“掩耳盗铃”。
那么,究竟该如何抵御通胀、抵御负利率呢?具体的策略非常多,但我们应该把握两条基本思路:一是持久战,也就是说应该拉长时间去抵抗高通胀,比如不应该短期去追逐股市的涨跌,若放到长期,只为抵抗百分之几的通胀还是绰绰有余的;二是团队战,也就是说不应该单一地只进行低风险的国债或者高风险炒股,而是应该各中风险合理搭配,若只为抵抗“负利率”,那也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