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是黄帝嫡裔,有近5000年历史,但如此古老的姬姓,目前只有44万多人,这是为什么呢?
上周五,我收到姬传东先生发来的短信,他说他看到《洛阳晚报》开设“河洛姓氏源流”栏目,说他出版了一本研究姓氏文化的书,或许对我有用,若需要,现在就送来。
我很感动,但觉得让作者亲自送书不太礼貌,就说自己去取,我俩约定在周公庙附近见面。我了解到姬先生对姬姓起源很有研究,心想这次算是找对了人,因为我正要写姬姓呢。
我知道姬姓是黄帝的嫡裔,近5000年来由姬姓衍生的其他姓氏多达2000多个,但我始终有个疑惑:姬姓如此古老,但人数咋这么少呢?满打满算,目前姬姓只有44万多人,排在新《百家姓》第207位。针对这个问题,姬先生的回答是,姬姓虽然人数不多,但在河洛地区影响较大,因为姬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南和山东,仅这两省的姬姓,就占全国姬姓总人口的59%。
至于姬姓为啥人数不多,姬先生说是因为姬姓有两次大流失。
第一次是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同音,犯了帝王的名讳,所以唐玄宗下诏,让天下姬姓都改为周姓,如若不改,就要制裁。姬姓没有办法,大部分人就改了姓,其中极小一部分人不愿改姓,只好逃往偏僻的地方居住。这一次大改姓,极大地削弱了姬氏家族的力量。不过,在唐代以前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如此看来,周、姬两姓真是颇有亲缘,算是一家人了。
第二次是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勒令山西居民向河南移民,当时平阳府洪洞县有姬姓十兄弟,都被列入移民名册,他们不舍得分开,说要移居河南也可以,但必须把兄弟十人分到同一个地方居住。官府不同意——你们分到同一个地方,人多势众,十个兄弟再繁衍许多子孙,将来欺负别人怎么办呀?于是十兄弟想了一个办法,只让其中一个兄弟保持姬姓,其余九个兄弟分别改姓为丁、周、蔡、郭、方、高、李、史、曾,这样一来,官府只好把他们分配到河南鹿邑、柘城一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
那么,天下华人都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区别呢?道理是这样的:黄帝子孙很多,分封在各个地方,宗法制度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后裔,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姬”姓,其他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据文献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世代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承继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周朝。
周朝有800多年寿命,800多年间姬姓都是最高统治者,有人不知道这些,平时听到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周灵王这些名字,还以为他们都姓周呢,其实这些人正儿八经都姓姬。周文王即姬昌,周武王即姬发,周公即姬旦,周成王即姬诵,周平王即姬宜臼,周桓王即姬林,周灵王即姬泄心,周赧王即姬延……
作为黄帝嫡裔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除掉了残暴的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了《周礼》,缔造了中华礼仪,周公还建造了洛邑,可以说没有周公,就没有洛阳这个城市。周王城广场上塑造的周公像以及定鼎路东的周公庙,都是用来纪念周公的。
姬姓名人,除上面提到的周室精英之外,还有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姬重耳(晋文公);还有汉代人姬常、姬嘉均受朝廷封赐,是周朝王族的后代;南北朝时的名将姬澹;明朝数学家、西安知府姬敏(孟津人),以及我们当代人熟悉的姬鹏飞等。
姬姓堂号有寿丘堂,因黄帝是姬姓始祖,而黄帝又生于寿丘,所以就有了这个堂号。姬姓家训中最典型的语句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是周公的原话,敬重贤人,竟至于此,可说是天下最早的家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