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再一次浸于古城罹难的历史哀伤。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3周年忌日。南京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项不甚起眼,却意味深长:遇难者名单墙将延伸26.5米,新增遇难者名单1655个,名单墙上的名字从此将达10324个。《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报道了这一消息。然而,这个名单距死难者总数,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73年前那一页黑压压的历史中,瞬间沉埋了30万中国人的鲜活生命。当日本岛上仍有强大的声浪在竭力否认、刻意遗忘这段血淋淋的历史之际,如何深刻铭记惨痛的历史,如何拒绝遗忘,是30万冤魂留下的巨大问号。只有牢记,才是远离灾难的前提。
对任何一场灾难来说,抵抗遗忘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尽可能多地发掘历史细节,特别是与人性攸关的细节。而遇难者名单的收集,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最重要的人性细节。就南京大屠杀而言,30万死难者,其数量之巨触目惊心,但是,更加触目惊心的,还不是孤零零、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还原这30万条生命曾经的温度:他们受之父母的姓名,他们曾经的人生故事,他们是在人生的哪道门槛被残忍地屠杀……
当一个个曾经的生命渐次丰满、鲜活起来的时候,生者才会更加沉痛地发现,抹去这一个个曾经幸福美好的名字,是多么残忍多么反人道反人类的战争罪行。
时隔73年,搜集遇难名单的工作变得极为艰辛。在历史面前,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类似的艰辛。不久前,有媒体披露,经过有关人士艰难的努力,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公布了准确到“个位数”的抗美援朝烈士统计数字:18.3108万人——那些曾经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名,终于走到了今天的阳光下。
如果,这样的工作可以早一些开始呢?遇难者和烈士们,是不是可以不必等待50多年、70多年?还有多少各种灾难的遇难者名单等待发掘?
在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有一些“绊脚石”十分触目:一块块刻有一个或数个名字的金属铭牌——全是纳粹集中营遇害的犹太人,上面简略记载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由政府出资将它们一块块镶嵌在遇难者故居门前的街道上,成为德国人最痛楚的记忆。行色匆匆的中国人,也需要这样的一些“绊脚石”,记住那些被我们不经意间忘却了的人和事。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有天灾也有人祸,有外患也有内乱,要避免灾难的重演,我们本不该过于健忘。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那么,拒绝遗忘,就从记住遇难者的名字开始。如果有空,带上我们的孩子,去南京,用指尖触摸一下那一个个曾经温暖过世界的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