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14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11 “大饼”与“讨厌鬼”
洛阳网广告
5 被吃饭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11 “大饼”与“讨厌鬼”
○作者 方刚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一次与妻子去副食店买大饼,他用稚嫩的声音对售货员喊:“大饼!”引得周围人笑了起来。回家之后,儿子又认真地喊了几声大饼,我也觉得好笑。从那以后,“大饼”便成了儿子的口头禅。

  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后,我们不再觉得儿子这样不断地喊大饼是件有趣的事,便开始告诉他不要再喊了。但这阻止适得其反,儿子喊得更起劲儿了。我们有时做出很生气的样子,儿子则变本加厉,存心跑到我们面前一连串地喊大饼,同时笑着观察我们的反应。即使给他讲道理,他也仅是当时答应了,过一会儿又笑眯眯地看着你喊大饼。

  很快到了春节,我们一家人回天津老家与家人团聚,儿子和他的“大饼”便成了大家的笑料之一。儿子喊得更欢了。有时别人问他问题,他也以大饼回应,让人家摸不着头脑。

  我认真地分析了一番儿子这种表现的根源,得出结论:儿子第一次向售货员喊大饼的时候,周围的人笑,对他构成了一种夸奖和鼓励;儿子回到家喊大饼,爸爸也觉得有趣,也笑,更使他认定喊大饼是一件可以获得奖励的好事情;当成年人从最初的新鲜劲儿中走出来之后,孩子却不可能自然地完成这种转变,所以我们的阻止没有意义,反而会使儿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再进一步,儿子则将喊大饼视为一种引起父母和他人关注的方式。与此同时,喊大饼还成为他逃避尴尬、回避困境的一种方式。

  儿子的心理机制,本能地完成了上述种种行为,从而使他与“大饼”结缘。

  认清问题的实质,我决定对症下药,与妻子约定无论儿子再怎样喊大饼,都装作听不见,不理睬他。这一招果然灵,半个多月下来,儿子真的不再喊大饼了。过了半年多,有一次爸爸试探着对他说了句“大饼”,儿子已然想不起是怎么回事了,他彻底忘了。

  可是,“大饼”走了,“讨厌鬼”又来了。

  “讨厌鬼”是我和妻子在10年婚姻中习惯形成的生气时使用的共同语言,已经说不清最初是谁向谁学的了。被淘气的儿子惹恼时,我们也会斥一句:“讨厌鬼!”一天,我也惹恼了儿子,3岁多的他瞪着眼睛气哼哼地对我吼道:“讨厌鬼!”

  这三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别有一番情趣,我和妻子当时忍不住都笑了。没想到这一笑又使儿子养成不断说“讨厌鬼”的语言习惯。

  正赶上春节,儿子的“讨厌鬼”再度遍地开花。同样是软硬兼施,同样一无所获。奶奶说:“怪了,平时这么懂道理的孩子,怎么这事就同他讲不明白呢?”即使说这话,儿子同样要回敬一句“讨厌鬼”。对许多长辈不断地说讨厌鬼,我和妻子再怎么样也要打打儿子的小屁股了。儿子被打后满脸是泪,哇哇哭得伤心极了,拧脾气犯了,恶狠狠地不断重复着:“讨厌鬼!讨厌鬼!讨厌鬼!”幸好春节没几天便过去了,我们带着儿子回了北京。我们心里清楚,“讨厌鬼”不过是“大饼”的翻版而已。我们约定:第一,从自身改起,自己再也不说讨厌鬼;第二,儿子说讨厌鬼的时候,我们不理睬他;第三,毕竟不同于一年前说大饼的时候,儿子长大了一岁,更懂事了,所以在适当的情景下,我们要明确地告诉他:“‘讨厌鬼’是骂人话,爸爸妈妈以前骂儿子是讨厌鬼不对,我们错了,向儿子道歉。爸爸妈妈也知道儿子说讨厌鬼没有恶意,但别人不一定都知道,以为儿子不喜欢他们呢,儿子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以后儿子不要再说‘讨厌鬼’了。”

  不到半个月,儿子便真的告别了“讨厌鬼”。一天同奶奶通电话,儿子忽然想起了什么,说:“奶奶,我下次回天津的时候,再也不说你讨厌鬼了。”奶奶当即高兴得笑了起来……

  真正理解孩子,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才能使他们一点点健康成长起来。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