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12月30日《山东商报》)
无论推崇《三字经》,还是贬斥《三字经》,其实都是教育部门一厢情愿的权力之舞,丝毫没有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教育部门总是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对自己认为“坏的东西”极尽批判之能事,而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接受中不断品尝着教育僵化的苦果。
诚然,《三字经》中充满着三纲五常式的伦理说教,但作为启蒙读物,在传统文化节节败退的当下,其有保留民族记忆的现实功效。其中的三纲五常、忠孝礼仪在当下十分不合适宜,但未必就要一棍打死,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读书中形成独立的判断,使其能够识别精华与糟粕。
在传统读物为教育部门所推崇或贬斥的背后,是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缺位。没有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现代教育体制,无论如何都不能教出真正具有独立判断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来。
教育部门与其拘泥于“如何对《三字经》精华与糟粕进行甄别”这一伪命题上,不如将精力集中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教育”这些更为现实的问题上来。因此,这件事的错不在《三字经》,而在于权力对于教育过度的干涉以及教育本身的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