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饭店吃饭,席间有一位祗先生,来自河北省井陉县。他介绍了自己姓氏后,大家都感到很惊奇。
这位姓祗的先生名付文,汉族,在洛阳当兵已有多年。据他讲,这个“祗”姓,《百家姓》里没有,《千家姓》里也找不到,即使把中国姓氏排出一万个来,也轮不到这个姓,因为全国姓祗的只有500多人。
这个字在字典上读zhī,作为姓氏时,读dī。祗付文回忆,他上小学时,老师点名,总叫他zhī付文,他知道老师念错了,因为发zhī音时,字意为敬重、有礼貌,并不代表姓氏。村里人对他说:你记住,这个字读dī,祖上传下来的姓,不能改。
想弄清祗姓的来源并不容易。相关书籍上没有关于此姓的任何资料,只是说祗姓不多见,仅在河北省井陉县有聚居地。井陉县很古老,位于河北省的西陲,太行山的东麓,东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30公里。那里有一个井陉矿区,矿区内有一个清泉村,全村2000多口人,其中姓祗的20多户,有几百号人。
这令我惊奇。因为早在2000年,我国就大规模地进行过一次姓氏调查,调查进行了两年,后来由于各地陆续有新姓发现,故又延长了两年时间。经过4年的认真调查,列出了人口最多的“十大姓”,这些大姓总人口起码在2400万以上;也列出了人口最少的“十小姓”,这些小姓的总人口都在千人左右。其中,列出的“三小姓”是山、死、难。倒数第一的是“难”(读nàn)姓,倒数第二的是“死”姓,倒数第三的是“山”姓。
你想,全国最著名的“三小姓”,每姓也还有千把人,但现在的“祗”姓,竟然只有500多人,岂不是排在了“三小姓”之后,成了人口倒数第一的姓吗?
一般来讲,人口极少的姓,形成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启姓较晚,譬如这个祗姓,祗付文说他祖上传话,此姓在清朝乾隆年间产生,如此算来还不到300年,故人口不会繁衍太多;第二是由别姓所改,这就更难查寻了,也别指望它有什么典故和出处。
那么,全国“三小姓”,洛阳有没有?回答是有,一个都不缺。这是因为“难”姓是北魏孝文帝创造的,当年,他把北魏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强行推动汉化政策,把北魏鲜卑族吐难氏,亦称土难氏,简化为难姓,所以洛阳、河南难姓多,也就不奇怪了。武陟县有4个村庄,都是难姓聚居地,村内男女老少都姓难。曾有户籍人员去调查,以为难姓系笔误造成,心想谁会姓这么“作难”的姓啊!就把难姓换成了别的姓,结果被难姓家族发现,均不接受,仍要这个姓。韩国政府文化署听说后,马上组织“寻根访问团”到那里寻根——韩国难姓认为他们的根在河南。
死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我市也早有此姓,是由北魏时少数民族的4字复姓发展而来的,上篇已经说过了,所以此处从略。现在说说山姓,有人把它列入全国倒数第三姓,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了,山姓的人口并不少,绝对不止一千人,因为仅在洛阳辖下偃师市,山姓就排在前90位,有1300多人。而偃师市的彭姓排在91位,范姓排在95位,何姓排在第100位,这说明山姓人口并不少。而据有关资料,安徽省亳州市、辽宁省彰武县都有山姓聚居地,加起来有2000人左右。2007年9月,青海省户籍统计,山姓人口在该省有3900多人。
一种说法是,山姓是岳飞的后代。当年遭秦桧迫害,为躲避追杀,他们在逃亡的路上想到了改姓,说:把岳字去掉一半吧。但去掉哪一半呢?有人建议去掉“斤”,“斤”是斧头,去掉“斤”,可免杀戮,于是就变成了山。这个说法不太可靠,因为在今天的鄂北大山中,也还有数千人姓山,全是少数民族,难道他们也是岳飞的后代?而这山姓读音也很乱,有人读为亚(yà),有的仍读岳,有的读为山。历史名人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最具代表性。
我看所谓的全国“三小姓”,并非真的是三小姓,所以我在“极少”二字上打了引号。至于祗姓族谱上说该姓只有500多人,亦需进一步考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奇奇怪怪的姓氏说不定就会出现。像在我们洛阳,新发现的有趁姓、揣姓和逮姓。又譬如在湖南攸县,又发现了300多名姓“叫”的农民。还有一些复姓也是非常奇怪的,譬如有人姓“宰父”,有人姓“羊聚”,这些姓氏奇之又奇,怪之又怪,平时绝难遇到,其中谁为全国倒数第一?并不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