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虽在西安发生,但事变前后,洛阳气氛十分紧张,因为一切布控、营救活动,均在洛阳展开。
西安事变前夕,洛阳的军情形势不利于张学良,而利于蒋介石。
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在此之前,蒋介石已多次来洛阳构建其军事营垒。事实表明,由于洛阳驻军和飞机场在事变之后完全为蒋之心腹所用,所以在整个事变中,洛阳没有帮张学良半点忙,反而成了宋美龄营救老蒋的桥头堡和大本营。
西安事变发生后,因洛阳距西安很近,又有机场和陇海线的便利交通,遂成为南京和西安联系的重要纽带以及各方折冲、谈判的中间站、谈判桌,成为南京政府高官们急急赶赴的焦点城市,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后花园。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洛阳当时的军情和设施为何利于蒋介石。
首先,我们要说得远一点:洛阳的行都地位,使这里的军事设施得到了强化,而这些设施,又恰好在事变后为蒋所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就考虑迁都了,但迁都的第一目标不是重庆,而是洛阳。迁都洛阳有两大原因:第一,洛阳自古是帝都,王气氤氲,千载浩荡,风水上自然不亚于南京。第二,洛阳是内陆城市,可避日军锋锐,又有机场和铁路线,如果日军逼近,可西驰西安,再撤往巴蜀。
1932年1月3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迁都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国民党政府驻原河南府衙门(今老城青年宫附近),蒋介石2月3日抵洛,洛阳交通立刻提速:洛阳车站增开1、2次特快列车,来往于洛阳、浦口之间,同时加开洛阳至开封3、4次特快列车。3月5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西工召开,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蒋委员长”这一重要职务,可是在洛阳获得的!蒋遂下大气力打造洛阳军事设施。
接下来,洛阳安装广播电台并试播,筹建电厂并发电,创设市区电话,开设中央银行洛阳办事处,设立了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培训飞行员数百名。当时还设立了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挑选4000多名优秀官兵入校学习,调来祝绍周担任校长。此人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对老蒋最为忠诚,西安事变时担任巩洛警备司令,对营救老蒋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军校、机场、陇海铁路,加上附近的孝义(巩县境内)兵工厂,使洛阳的军事设施上了个台阶,其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而这些设施都为后来营救老蒋发挥了作用。而张学良的东北军当时在洛阳有炮兵第6旅的两个炮团,还有在洛阳分校、军士教导队深造的408人,按说也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可惜在事变之千钧一发之际,这支武装力量没有帮助张学良,反而倒向老蒋一边——此乃后话,随后再讲。
话说1936年10月31日,是老蒋的五十寿诞。此前一段时间,首都南京(南京政府仅迁洛一年时间,此时已还都南京)气氛很喜庆,那些军政大员都在为祝贺老蒋寿诞而开动脑筋,准备寿礼。10月上旬刚过,蒋介石就以“避寿”为名,从南京来到洛阳,住到了中央军校洛阳分校。
他一住就是30多天,这并非为了避寿,而是在敦促西安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前去陕北“剿共”。但张学良的心思在抗日上,对“剿共”不积极,老蒋发现后,就做了两手准备,把自己的嫡系精锐260个团30万人全部北调,摆在平汉路郑州至汉口段、陇海路郑州至潼关段,并调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20余名军政要员到西安待命。他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前敌总司令,陈诚以军政部次长的身份驻前方进行督战,形成对陕北红军的包围,并对东北军、十七路军形成威胁。
蒋介石在洛阳把一切安排妥当后,于10月22日亲自飞到西安,要求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围剿陕北红军,否则便将东北军调往福建,十七路军调往安徽,将陕、甘两省让给中央军,由中央军负责“剿共”。这种安排杀气腾腾,实际上就是一个“逼”字。
这对张学良、杨虎城形成了压力,他们面临着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有文献这样记载:张学良心情复杂,日军侵华祸害东北,他的父亲张作霖也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而作为东北军首领,他不能抵抗日军,在全国人民面前落了个“不抵抗将军”的屈辱称号,国仇家恨,使他不安。10月30日晚,张学良为了劝蒋抗日,特约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绥远省主席兼35军军长傅作义和东北军的王以哲、何柱国两位军长,坐飞机赶到洛阳,想趁蒋过五十大寿之际,对蒋介石进行劝说。
蒋介石看到张学良一行数人前来祝寿,心情很好。但张学良寒暄之后,马上切入主题,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一听,很生气:原来你不是来祝寿的呀!他脸上露出怒气,大声训斥张学良:“抗日!又来提抗日!你作为一名军人,难道分不清敌人的远近?共产党就在你的身旁捣乱,而日本人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应先消灭眼前的敌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再全力解决日本人的问题!”张学良说:“东北军抗日情绪激烈,喊着要‘打回老家去’!他们宁愿战死在抗日战场上,也不愿牺牲在内战上啊!”蒋怒道:“你应该清楚,我们的国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说完脸扭向一边,再不搭理张学良。陪同张学良前来的阎锡山老奸巨猾,一看蒋生气了,急忙拉着张学良与蒋告辞了。
这次会见使张学良心灰意冷。难道接下来只能看着老蒋在洛阳过五十大寿了吗?不行!反正明天还有机会,寿宴之后我还要劝他抗日——张学良这样想着,就在洛阳住下了。接下来的事情怎样呢?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