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玉环县一个叫岙底的小山村最近成了舆论热点。这个村筹资近50万元,沿村庄修筑了一条500多米长的“城墙”,同时在“城门”安装磁卡门禁,限制人员进出。
自古城墙多为御敌、哨防之用,而这个小山村建“城墙”却是为何?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防盗。
然而,看似天真的“筑墙防盗法”为何得到村民一致拥护?建城墙所需的50万元巨资从何而来?村干部和村民“天下无贼”的理想能否因一道高墙而美梦成真?
路通了,村富了,贼多了
玉环县楚门镇坑郑村岙底自然村群山环绕,环境清幽。多年前这个村由于偏僻闭塞,经济较为落后。2007年,浙江76省道复线从该村南面经过,这个小山村抓住了发展机遇,全村办起了十几家小阀门加工厂。至2010年,这个共有76户约300名村民的小村落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村里60%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40%的人家买了车,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有养老保险。
路通了,村富了,治安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南来北往的人增多,一些不法分子混迹其中,伺机作案,有户人家这几年内多次被盗,还有一个晚上,村里有7家进了贼,村民要求加强治安的呼声强烈。公安部门尽管也加强了重点防范,但由于村庄有十几个进出口,完全挡住不法分子的难度较大。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想办法,给村民们提供安全保障。”坑郑村村委会主任阮国麟与另两名村干部家都在岙底,这个自然村还有11名党员,11名村民代表。3年前,大家集体讨论,最后都想到了一块儿:巧借岙底三面环山的“簸箕状”有利地形,筑围墙修台门,由原来十几个进出口改成1个进出口。
主意定了,可是钱从哪儿来?
阮国麟提议,大家自愿出资,能出多少出多少,60岁以上的老人、五保户不用出,实在手头紧的,也可以不出。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全村没有一户人家不出资。其中,阮国麟家出得最多,有22880元,最少的一户出了280元。
巨资造“城墙”,进村要刷卡
阮国麟告诉记者,当时村民共集资约30万元。后来,村集体出资六七万元,镇里给了5万元。此外,近几年来村里已断断续续修建了一部分,加上绿化、装饰,“城墙”工程共花了约50万元。
经过3年的修建,这座仿照古长城建造的台门和“城墙”于2011年元旦正式完工。落成当日,“岙底山庄”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如图)
据介绍,岙底村的“城墙”厚70厘米,光青土砖就用了7万多块。台门长70米,高9米,铆着铜钉的两扇大黑铁门高7米、宽6.98米,上书篆体对联:“山环水抱松馨竹韵田园趣,人寿年丰物态世情魏晋风”,横批是“美景天成”。
“我们岙底山庄的大台门,是仿古建筑,就像北京的长城,这种造型在当地从没有过。我们向城里的小区学习管理模式,用磁卡开门,实行封闭式管理。”阮国麟介绍。
据阮国麟介绍,“城门”每天早上6点开门,晚10点关闭。村里给每户人家发了两张磁卡,刷卡方可入内。村里特意安排一位老大爷看守“城门”,每个月给他600元“守门费”。“外村人想进村,可以先打电话让村里人确认,或者由村民直接带进去。”阮国麟说。
防盗有效果,复制推广难
阮国麟介绍说,筑城墙防盗效果很好。城墙建好后到目前已一个月了,村里还没有发生一起盗窃案。而往年年关时,正是盗窃案的高发期,一般一周至少要发生两三起。
对村里的这种做法,网友“裸泳的青蛙”表示,“都是被小偷给逼的”。
村里展开大张旗鼓的防盗措施,会不会给当地政府部门造成压力?阮国麟表示,修建城墙得到镇政府和当地公安部门的支持,为此镇里还支援了5万元。
“我当了9年的村委会主任,办这件事,村民们心最齐。”阮国麟说。
然而,这种防盗方法却并不具备推广价值。阮国麟认为,岙底自然村地理环境十分特殊,村子三面环山,只有一面与外界相通。只要修建一面“城墙”,就可以完全与外界隔开了,所以采取了这种防盗方法。但如果其他的村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而要把整个村子围起来的话,造价会太高,“所以其他村学不来”。
台州市民小陈则认为,与高筑“城墙”相比,提高村民防盗意识、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共同防盗、警民联手构筑“防盗网”更为重要。“城墙”从形式上无疑是一种自我封闭,也实际影响到外界村民的通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