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石蕴璞 特约通讯员 王乐德/文 杜武/图
除夕夜,不少家庭都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关林镇皂角树村的朱金堂家也不例外——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他们一家四世同堂,40多口人聚在一起吃了顿年夜饭!
朱金堂老人今年84岁,他的老伴付爱英83岁,他们生养了4儿3女。如今,大儿子已经60岁了,最小的孙子年龄也不小了。这个家庭四世同堂,朱金堂老人现有5个重孙子和重孙女,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岁多。
难得的是,老人所有的子孙都非常孝顺——子女们都在本地,平时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孙辈们有的当兵,有的在外打工,每逢过年过节,总要专程来看望二老。
“儿子们已提前好几天送来‘过年费’了,姑娘们也给我俩买了好几身新衣裳,从里到外换一遍都穿不完,孙子们送吃送喝的也不少……这年过的呀,富富足足!”朱金堂高兴地说。
除夕当天,老两口早上一起床便把几身新衣服拿出来摆在床上,挑来挑去穿戴一新,等孩子们开车把他们接到三儿子朱克会家团聚。朱克会今年50多岁,除夕夜聚餐他家是主场。
除夕下午6点多,我们来到朱克会家,朱家人已陆陆续续到了20多个(如图),一群人陪在两位老人身边说说笑笑,几个姑娘、媳妇在厨房忙里忙外。客厅里摆了两张大圆桌,凉菜已经上桌。
朱金堂老人拍着新衣服的口袋笑着说:“看看,这是我们给孩子们准备的红包,专门换的新票子!”老人说,他们给晚辈发压岁钱是有“标准”的:孙子辈、重孙辈,没结婚的每人100元;上学的每人“补助”200元,即每人300元;当年新婚的媳妇,每人也发300元。这样算下来,光压岁钱他们就要发四千多元。
“现在生活好了,不缺钱!子孙们挨个儿给我们拜年,发再多钱我也高兴!”朱金堂说。
外面的鞭炮声响起,春节的氛围越发浓烈起来,朱家人相继到来,老朱一一为我们介绍。
“人要是到齐了,大大小小有49口呢!”老朱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