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011年春节河洛文化庙会圆满结束,接待游客总数创下历届庙会之最,“让许多老百姓找回了最初的年味儿”。与此同时,今年关林景区也恢复了中断数百年的春节民俗庙会,受到市民及国内外游客的追捧。(本报2月10日A15版及2月12日A04版)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盘活人们早已尘封的记忆,还能让人读到一种传承、一种演进、一种嬗变,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身心的愉悦以及精神的启迪。通过将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文化遗产介绍给世人,也是添彩旅游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民俗文化是一个包含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民众的精神依托。
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西风东渐”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造成磨损,这就需要理智而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力量对传统“文脉”进行积极的拯救、推动和传承。两场民俗庙会的举办,就是这一理念的实施和落实。而它们受到追捧,也说明市民对民俗文化的喜爱和认可。
我认为,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与推介,使民俗文化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旅游、文化场馆和社会团体直接面对基层群众,通过积极挖掘、搜集、整理民俗文化,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高的民俗文化队伍。
加强民俗文化的普及和民族精神教育,还要给青少年补上这一课。教习民俗文化,有益于让青少年了解本地文化,开阔视野,有助于他们更为全面、直观、准确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读懂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让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