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骨灰撒黄河 了却慈母愿
富家节孝妇 捐建慈石桥
洛阳“赤脚女孩”入选“感动中原”十大人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2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骨灰存家整3年,老人遗嘱未敢忘。关林镇大东村已故居民何凤枝的亲人们终于下了决心并于昨日付诸行动——
骨灰撒黄河 了却慈母愿
□记者 冯莹雅 特约记者 王占国/文 记者 李卫超/图
  河岸边的仪式简单而肃穆。
  亲属将何凤枝的骨灰撒入黄河。
  本报讯 昨日上午,孟津县会盟镇黄河公路大桥西侧的黄河南岸边,何凤枝老人的亲属肃穆而立。这一天,是何凤枝的3周年祭日;这一天,亲人们要将老人的骨灰撒入黄河。他们失声痛哭:“妈,今天,您的心愿可以了了!”

  一切,要从3年前说起。

  洛龙区关林镇大东村居民何凤枝老人于2008年2月20日病故,享年83岁。临终前,老人立下遗嘱,对后事如何操办进行了安排:

  一定不能土葬,遗体要按国家规定火化;骨灰不要保留,全部撒入黄河,绝不占一分一厘土地,绝不给家人和社会添麻烦;谁不照办,就是不孝!

  老人的亲属说,何凤枝祖籍荥阳市泗水镇,战争年代逃难到洛阳。老人生前常说,自己生长在黄河边,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

  何凤枝的小女儿张淑娟说,母亲在七八年前便提过骨灰撒入黄河的想法,但几个女儿都不太支持。

  “老太太生前总是告诉我们:‘周总理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做得好,我们也要效仿。’”张淑娟对记者说。

  何凤枝有个夙愿——去世后能回到故土。至于如何实现愿望,她选择了“最省”的方式——顺着母亲河,回家!“人死了入土为安,她却偏要入河里!”“看老太太平常这么乐观,怎么会有这想法?”村民们曾议论纷纷。

  何凤枝的大侄子张京照说,老人一生务农,也不识字,但非常开明:她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坚持住在自己的土屋;临终前,老人对后辈们千叮咛万嘱咐,遗体一定要火化,一定要将骨灰撒入黄河……

  张淑娟说,将母亲的骨灰存在家3年,是为了多守护她一些时间;对于是否将骨灰撒入黄河,家人们一直有争论。今年大年初七,家庭会议再次召开,大家最终决定:尊重老人的遗愿!

  昨日11时许,简单而肃穆的告别仪式在黄河边举行。随后,亲人们打开骨灰盒,将骨灰撒入黄河。

  老人的骨灰随河水漂走,亲人们流泪送别。

  仪式结束,何凤枝的外孙杨世平仍不愿离开。被老人一手带大的他,对姥姥的感情很深。久久凝望东去的黄河,他轻轻地说:“姥姥当了一辈子明白人,临走也让人佩服。我真想她……”

  返回村里,张淑娟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以后,每年清明节,大家就到黄河边祭拜母亲……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