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孩子如阳光,总是带着勇气和灿烂的笑,感染力很强。自卑的孩子则寡言少语,自暴自弃,行动能力差……
走在大街上会紧张
一个17岁的孩子,本应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为人处事能力,可17岁的高明(化名)却面临着这些问题:不敢见人,更不敢和人说话;走在大街上也会紧张;饿了不会买吃的;从不敢自己去买衣服;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网……
有一次,高明忘记带钥匙,妈妈下班后发现他独自蹲在门口,冻得直哆嗦,也不知道打个电话。这个场景惊醒了高明的妈妈。“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高明的妈妈说,“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会是如此状态?这该怎么办?”资深心理咨询师梁光辉为高明的妈妈揭开了谜底,找到了开启他心灵的钥匙。
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基本不会笑,目光游离,低头不语。”梁光辉说,“这是自卑心理的典型表现。”
高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他的妈妈希望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弥补他。“你还小,想吃什么妈妈帮你买;这件事你做不好,妈妈帮你做……”这是高明的妈妈最常对他说的话。她永远担心高明把事情办砸,于是什么事情都是一手包办,很少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如果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容易拒绝自己,自暴自弃,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梁光辉建议高明的妈妈,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去买衣服,自己上街,甚至要求他帮助做家务,让他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找到健康的自我。强迫他与人接触,多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和朋友交流,甚至帮他找朋友,让他走到群体中。给他鼓励,让他知道他能行,帮他树立自信。
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孩子要表达时,家长要学会倾听,尽量不去反驳,可以在听完后提出建议,但是要像朋友那样平等地与其交流意见。
“这件事你不能做,那件事你不能做。”梁光辉说,“不要总对孩子说不或对孩子作出否定。其实,孩子知道的永远比大人想象得多,孩子能做的也永远比大人想象得多。”
资深心理咨询师杜彬认为,家长作为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常常对孩子要做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进行批判,是孩子自卑心理的主要根源,这是一种隐性歧视,往往会扼杀孩子创造力。家长应尽量鼓励孩子独立做事,哪怕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