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在宋代《百家姓》中位居第三,在当代百家姓中排第十二位,约有1800万人。
先说孙姓为啥在宋代排第三位。
若按人口排序,在宋代张姓应排第三(大约490万人),而孙姓约有105万人,只能排在第十一位——那为啥孙姓跃居第三呢?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宋代《百家姓》不按人口数量排序,而按社会地位排序——宋朝皇帝姓赵,既是国君之姓,理应排在第一;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也比较尊贵,排第二;孙为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排第三;李为南唐国王之姓,排第四。
孙姓有3000多年历史,有8个来源,这里只说重要来源。
第一,出自姬姓的孙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子最初封在康地(今禹州市西北),称康叔。周公平定武庚叛乱之后,把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卫国,都朝歌(今淇县东北),于是康叔又称卫康叔。其子卫和在周平王攻灭西戎时有大功,被赐为公爵。其生惠孙,惠孙生耳,为卫国上卿,采邑在濮阳。耳的儿子名叫乙,以其祖父(惠孙)名字中的“孙”为姓,是为孙氏。
第二,出自芈(音mi,第三声)姓的孙姓。春秋初期,楚王蚡冒的子孙中有个孙叔敖(名敖,字孙叔),是诚实重义之人。他幼时离家外出,回来后闷闷不乐。他母亲问:“为什么愁闷不乐?”他垂泪答道:“按照习俗说法,出门看见双头蛇者必死,我今天见到了双头蛇,怕是活不了多久了。”他母亲很担心,问:“那蛇如今何在?”他说:“我怕别的人再看见双头蛇,就把它打死埋掉了。”
他母亲听后非常高兴,说:“你有此善念,积下了阴德,不但不会死,还会有后福!”果然,孙叔敖后来成了楚国令尹(相国),政绩卓著,颇有盛名。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是为孙氏。
第三,出自妫姓的孙姓。帝舜之族曾居妫汭之滨,其后有妫姓。春秋时,陈国国君陈厉公之子陈完曾任陈国大夫,食采于田(今灵宝),因好友太子御寇被杀,恐受牵连,逃往齐国,改为田氏。田完之五世孙田书为齐大夫,征伐筥国有功,齐景公将其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赐为孙氏,更名孙书。后齐国内乱,孙书后人逃至吴国(今江浙一带),孙武即其后人。
第四,出自比干后裔。商朝末期,朝纲混乱,纣王的叔父比干是贤臣,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子孙为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称孙氏。
第五,来自外姓。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记载: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山东一带。春秋初期,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上卿,权倾一国。后来,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很快,战国时出了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吴国,孙氏发展达到巅峰。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大江南北。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孙姓自古为大姓,人口数量稳定,宋代约有105万人,明代约有119万人,历代均排在前14位。明朝至今600余年,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848万,增长近16倍。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
孙姓历史名人有521位。春秋时秦国人孙阳是史书上出现最早的孙姓名人,他善相马,世称“伯乐”。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齐国人,编有《孙子兵法》。战国时齐国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气度不凡,曹操赞其为英雄,曾羡慕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宋代词人辛弃疾也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姓名人中还有西晋文学家孙楚、名士孙康;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五代后周诗人孙光宪;宋代经学家孙奭、名士孙复;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兼文字学家孙诒让;近代还有我们熟悉的孙中山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