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抗战前军事态势
孙 兵法须读孙武子
  生子当如孙仲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历代战役系列之抗战篇(四)
洛阳抗战前军事态势
□记者 孙钦良
  日军进攻洛阳前,入豫兵力达20万。国民党军在豫兵力40余万,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指挥部设在洛阳,指挥整个河南战役。

  洛阳抗日战役之前,社会景象和军事态势如下:

  社会景象: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人口买卖公开进行,掏钱买人视为施恩。据《洛阳大事记》记载:“1941年河南大旱,灾民沿陇海铁路逃向陕西,沿途树皮被吃光,饿殍载道;秋天蝗虫又起,遮天而过,田间禾苗顿被吃光。洛阳火车站设有人市……1942年6月,旱风成灾,二麦减收,秋禾亦多枯萎。”

  据《大公报》驻河南记者张高峰报道,当时,他在洛阳街头看到了更为悲惨的景象,满街都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这些乞丐“一个个迈着踉跄步子,叫天天不应,欲哭无泪,无声无息地饿毙于洛阳街头”。

  张高峰还写道:“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饿狗吃起了自己主人的饿殍……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物价已经涨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许多人被迫卖掉自己的年轻妻子或女儿,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

  《洛阳大事记》证实了这位记者的报道:“1942年12月,洛阳粮价飞涨,百货已呈有行无市之象。”1943年1月,“旱灾继续,路弃尸体,无人掩埋……至8月,暴雨成灾,蝗虫蔽天,禾苗损伤殆尽。1944年3月,嵩县脑膜炎流行”……

  所有这些都是实录,并无半点夸大成分。洛阳当时景象,可比人间地狱!我之所以要复述这些,是想让大家知道: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当日寇来袭时,吃不饱的洛阳人民还是做了坚决抵抗。洛阳学者董高生说,国民党第15军拼死守城,战死1万多人,地方民团配合亦很好,豫西人民在洛阳保卫战中表现上乘!

  当时的军事态势又怎样呢?

  1944年春,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节节失利。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下令实施1号作战计划,即在美、英军封锁太平洋航线的情况下,打通一条北起满洲、横穿中国大陆、南至越南河内的铁路交通线,如此,就必须打通豫、鄂、湘、桂一线,发动河南战役。

  于是,针对河南战场,日军集结了15万精锐兵力,在4月17日发起进攻时,又从满洲、华北调来两个师团共4万人,总共入豫兵力达到20万。而在河南的国民党军有40余万人,最高长官是蒋鼎文(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坐镇洛阳;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率中央军近20万,坐镇豫东。

  洛阳方面,自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在山西境内展开)后,将近3年无战事。蒋鼎文两年多没闻到火药味,对日军袭洛的认识相当模糊。他认为日军与第一战区隔河相峙3年,未能突破南岸防线,得益于他部署的从渑池到洛阳的坚固防线,得益于这条防线上的上万个碉堡。他甚至认为日军慑于国军威力,不敢侵犯洛阳。

  其实这是痴人说梦。日军没有发动对洛阳的进攻,是因为当时没考虑打通豫、鄂、湘、桂一线,一旦要发动河南战役,日军根本不惧国军的深沟高垒,也没把上万个碉堡放在眼里。而蒋鼎文仅凭自己的判断,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向大家提了个醒,说:大家要把军官眷属及笨重行李带好,看管好文件,尽快向后方转移。

  蒋鼎文的部署是:第一,战区长官部帅旗仍插在洛阳城。第二,西自陕县,东到郑州,沿黄河南岸200公里河岸线依次部署4个集团军。具体分工为:第39集团军驻守渑池、陕县地区,第36集团军驻守新安地区,第14集团军驻守洛阳地区,第4集团军驻守郑州地区。除这4个集团军外,再加上第9军、第40军、暂编第4军——一共25万人马构成血肉防线。

  这样一来,所有重兵皆梯次配备于黄河岸边,洛阳周边广大区域几乎无机动兵力——前线连贯,后部空虚,如此布局,非常危险。

  再看另一兵力集团——汤恩伯的军事部署:第31集团军驻扎郑州以南,第15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置于平汉路南段东侧。他的军事意图是:在郑州东边黄泛区中牟部署前哨守军一个师,在平汉线南段西侧配置精锐机动兵团,其他兵力在平汉路南段东侧,向东防守。

  蒋鼎文、汤恩伯两大军事集团各自部署,不连贯,也不呼应,而他俩又向来互不服气——这样看来,中国兵力好像是日军的两倍,但军事部署先天不足,两位长官内心不和,使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但当时也有清醒者,这个人就是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珏将军。他认为既已判明敌军将向我发动一场大进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应立即出动飞机,轰炸敌人在黄河铁路桥南端的北邙山阵地,拔掉日军向南岸进攻的桥头堡;然后再以一部分兵力杀到黄河北岸,打乱敌军部署,动摇日军信心,从而变被动迎战为主动进攻。李家珏的防守区域是新安县,他登高而望黄河北岸,感到了先发制人的必要性。但对他的建议,蒋鼎文并不重视。

  智者的建议得不到重视和采纳,在和平年代不过影响工作效率,但在战争年代,就要以鲜血和头颅为代价了!请看下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