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春天来了,春游的梦想在多少孩子心中激荡。然而,有多少学校敢于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两个馒头一瓶水,14个小时65公里,这是山东省昌乐二中组织学生进行的一次春季拉练。“一条路,一辈子,一生情。”昌乐二中独特的春游——远足拉练,对学生而言,是理想的远行、成长的考验!
比走进大自然更受人关注的是“自然养育法”。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老师姚国华晒出另类“育儿经”:下雪天,他将孩子的鞋子脱掉,让孩子在雪地里走路;瓢泼大雨中,父子俩在校园里嬉闹;在神农架,他将一丝不挂的儿子放在冰冷的溪水里摸鱼。姚国华的“自然养育法”受到很多人的赞赏。
所谓“自然养育法”,就是在培养过程中,家长尽可能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遗憾的是,时下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多是“超自然”和“反自然”的做法,“糖化思维”、“娇惯思维”,家长成了孩子的“无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过多融入人为干扰,也是一种严重的教育生态失衡。
开学不久,睡到自然醒成为不少学生的梦想。一家网站开展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问卷调查显示:睡眠时间不足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长发育;本应睡觉的时间,56.8%的学生在学习;有60%的学生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
沉重的学习负担造成睡眠不足,睡眠不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被迫加班加点,无形中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退或产生厌学情绪。难怪有人感慨:是谁剥夺了孩子的睡眠?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睡到“自然醒”?
睡眠之外,校车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新学期,郑州试点校车工程。作为试点的中原区共有约5000名小学生报名搭乘校车,涉及全区21所小学。报名搭乘校车的小学生已经占到全区小学生总数的1/6以上。这只是前期的初步统计,相信一旦校车正式开通,还会吸引更多的学生乘坐。
哈尔滨的试点更引人注目:试点送子车进校园。为缓解校园周边停车难、停车乱等交通问题,近日哈尔滨市出台《送子车进校园试点工作方案》,自3月1日起试行半个月。“送子车进校园”是一个减少校园周边交通压力的新举措,要想真正落实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更“大胆”的改革是浙江的“素质高考”: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将首次试行“自主测试、参加高考、综合评价、提前录取”的举措,部分专业招收的部分考生将按综合成绩进行录取。综合成绩由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而成。颠覆一考定终身的方式,这种勇气令人佩服。
教育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创新。开学第一课,郑州一名教师来了一次“互换角色”的活动课:学生当教师,教师来演叛逆学生。角色互换让大家都玩疯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了尊重教师。
尊重是相互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更应该尊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