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13日,灾民被安置在日本东北岩手县宫古市一处临时避难中心。 (新华社发) |
|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日本11日遭遇强震、海啸,部分地区电话通信中断。数以千计的日本民众“涌向”互联网,寻找亲友,互报平安,乃至表达对核泄漏等问题的看法。
寻亲觅友
地震过后,一些互联网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开始充当“寻人中介”。
不少网友登录社交网站,联系亲友。
谷歌公司开启英文和日文版“寻人”网页。用户点击“我找人”一栏,在搜索栏中键入想找人的姓名,随后点击姓名进入供留言、提供描述信息的页面。
用户也可点击“我有某人消息”一栏,输入所知信息。
“妈妈还好,正在回家路上。”一名网友留言道。截至12日19时30分,谷歌“寻人”网页已有4.5万条留言。
此外,一些微博客、视频网站也提供类似服务。
“电话打不通……幸好社交网站能用。”一名正在外国旅游的日本人在网上写道。
表露担忧
一些网友幸运地与亲友重新建立联系,但也有人还在焦急地等待亲人的音信。
“海啸过后,我一直没有与家人和朋友联系上。”东京索菲亚大学的一名女学生留言道,“我急需消息。”
除充当“寻人中介”,互联网还成为一些网民表达忧虑的重要渠道。
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的消息传出后,一些民众表达出对核泄漏的担忧。
“经过令人沮丧的一夜,我早上8点回家。”东京一名23岁女性白领在一家社交网站上说,“现在又出现核泄漏,我们可能已经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中。”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之后还会发生什么,明天是否还能活着。”她说。
发泄不满
伴随忧虑,一些日本民众开始质疑政府的应灾能力。同时,有人借助网络发泄对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的不满。
“我没法相信东京电力公司。”一个署名合志田贯(音译)的网民在日本“米克西”社交网站上说。
名为帕帕的网友认为,即便这次事故不会演变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那样的大事件,能源运营商也应当尽一切努力将事故对民众的伤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路透社解读,民众对东京电力公司表达强烈不满与公司有“前科”不无关联。
2002年,这家日本最大电力供应商的总裁及其他4名主要负责人因伪造核电站维修数据引咎辞职;2007年,这家公司再曝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