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D11版:车·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汽车“三包”或年内推出
美欧日均有完善服务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汽车“三包”或年内推出
  对于汽车“三包”的长期难产,业内人士分析,汽车“三包”不仅涉及厂商、经销商的利益和责任划分等问题,还与汽车检测标准有重要关系。据透露,与2004年曾出台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相比,“三包”规定会有进一步可操作的细则规范出台。

  汽车“三包”成了广大消费者的一种期盼。尤其是丰田的“召回门”事件,在缺少汽车“三包”的情况下,外国厂商对于中国消费者“同声不同步、同病不同治、同损不同赔、同命不同权”的情况,也加剧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三包”的渴望。

  顶着1800万销量光环的中国车市,其投诉量也在去年达到了顶峰。日均56件投诉量,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离真正的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汽车的消费环境就是其中之一。为消费者撑腰的汽车“三包”迟迟没有推出,使得众多消费者投诉无门。不过,最新的消息显示,万众期待的汽车“三包”规定有望在今年出台,尽管6年来,类似传闻每到“3·15”前后都会有,但又一次次被爽约,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这一次可以实现。因为汽车“三包”政策无疑对净化汽车销售行业、保障车主权益起到积极影响。

  召回投诉双增长

  与成熟汽车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措施无论是从政策的制定层面还是现有政策执行层面都不给力,致使消费者索赔无门,汽车投诉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成为近两年来业界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根据中消协公布的2010年投诉情况显示,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是汽车。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投诉20405件,同比增长51.1%,创历史新高。在汽车投诉中,因汽车质量问题产生的投诉占比55.5%。此外,在汽车投诉中,合同纠纷占比13.7%,根据消费者反映的有关情况,一些汽车销售商将翻新车、事故车当作新车出售,涉嫌销售欺诈。

  与汽车投诉增长成正比的还有2010年频频出现的汽车召回事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汽车共召回95起,召回汽车总量为118万辆。召回频次创历年新高,比2009年增长69.6%。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自2004年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6年。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09起,共召回缺陷汽车440.8万辆。从2004年,召回13起,涉及32.9万辆,到2010年,召回95起,涉及118万辆,6年间召回频次增长7.3倍,召回车辆增长3.6倍。这一系列高速递增的数字也给汽车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六年“难产”为哪般?

  面对汽车的质量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投诉无门的经历。目前,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已成为汽车维权路上的最大障碍。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中“谁投诉、谁举证”的原则,在维权路上,消费者的地位是处于劣势的。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表示,问题的根源在于汽车没有“三包”的规定。汽车一直被排斥在商品“包修、包换、包退”规定之外,造成经销商、生产厂家以及消费者之间权利与义务不清。等到出现了问题,往往互相扯皮,推诿不决。因此,汽车“三包”规定出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

  早在2004年底,关于汽车的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就公示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但之后连拖6年,至今杳无音信。

  汽车“三包”成了广大消费者的一种期盼。尤其是丰田的“召回门”事件,在缺少汽车“三包”的情况下,外国厂商对于中国消费者“同声不同步、同病不同治、同损不同赔、同命不同权”的情况,也加剧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三包”的渴望。

  对于汽车“三包”的长期难产,业内人士分析,汽车“三包”不仅涉及厂商、经销商的利益和责任划分等问题,还与汽车检测标准有重要关系。目前国内的汽车鉴定机构数量少、费用高,程序复杂。当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若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鉴定,客观性、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这时需要有一个客观的第三方认定。而这样公正的第三方一直没有部门挑头儿来建。

  今年能否不“爽约”

  对于6年来让消费者望眼欲穿的汽车“三包”,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近期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据其透露,“三包”政策已经进入深入研讨并正在着手制定可操作的细则规范,“有望在今年出台”。虽然这样的消息在2010年、2009年,甚至更早些时候,我们也曾听说过。但出于对汽车“三包”的期盼,这个信息仍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三包”规定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是让消费者高枕无忧,而是在于建全产品责任的法律制度。这一规定将明确汽车行业生产商、销售商、维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化、规范化汽车产品的权责关系。以此为依据,质量问题举证、鉴定机构选择以及索赔流程等一系列在现行制度下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汽车“三包”的规定能够顺利出台,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将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能否提供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售后服务能否让消费者更满意,将决定企业的生死。

  (观察)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