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偃师有两种特产:树上结的,曰大谷梨;土里长的,曰银条。
洛阳东南万安山有汉八关之一,因其形名大谷关。关内有村曰水泉,水泉有祠曰濯龙,祠畔有树曰大谷梨。
其树也,高大笔直,冠盖如伞;其果也,脆嫩甜美,可含而化之,故名含消梨,冠于京师。《洛阳伽蓝记》载:个重六斤,从树投地,尽化为水。海内仅此一树,时人珍之。
是时,东吴杀关羽,将首级送魏。曹识其用心,配以楠木葬于城南(今偃师关庄)。然夜静更深,曹必梦云长,乃命大将苏越造建始殿以祭之。
苏伐濯龙祠畔含消梨树,斧入血出,斧出则愈合,掘其根依然,异之。曹闻,亲执剑而刺,血溅曹身,曹恶之,归来病卧,是月崩。
一棵树萦绕着历史的风云,一棵树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志在天下,连孔融、祢衡、杨修的盖世才学都不顾惜的曹操,更不会怜惜一棵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可怜含消梨于岁月深处尽散为水,只留下梨树沟、含消梨这些让人怅然的名字,如子规啼血般默默印证、纪念着那段苦涩的历史。
水草丰美的伊洛平原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紫花绿叶,高不过膝,根茎条状,其色如银,相传因商汤宰相伊尹(曾为名厨)培植,初名“尹条”。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产量有限,仅做贡品,供应汤都西亳,价格昂贵,故名“银条”。
相传,夏桀喝酒时最爱银条,这得益于两个人——伊尹与妹喜。伊尹三次潜入夏都,拿出看家本领制作美味佳肴,赢得夏桀信任,而后,他又讨得夏桀宠妃妹喜的欢心。妹喜编出“要想不死身,白酒和银吞”诱哄夏桀,夏桀“举箸不忍放下,愈饮愈觉酒香”,自此酒量猛增,荒于国事。那年正月初五,商汤、伊尹里应外合,一举颠覆了夏朝。
一碟小菜,几尊美酒,竟至断送了一代王朝!银条该是怎样的美味呢?
据说伊尹还归纳出了烹制之法:锅净水宽,忌生防烂;喜姜莫葱,躲酱增酸。通常食法为:把洗净择过的银条在开水里焯一下,捞出后拌以各色作料,视之晶莹如玉,秀色可餐,品之爽脆可口,其性甘凉,具有生津、通肠之效用,风味独特,是下酒的好菜。
银条种植始于夏,兴于唐。开元年间,玄奘将其作为贡品献于天子。李世民原以为西域尤物,听说乃高僧老家特产,便笑道:“御弟与奇菜均为天下之奇,偃师真乃人杰地灵呀!”自此,银条又有“地灵”之别称。
乾隆到缑山游玩时,也对着银条吟咏一番:“南芽荀尖美,北蔬银条鲜,南北成一统,银荀代代传。”于是,银条又有了“银荀”之名。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在偃师品尝银条后赞道:“银条真是好吃哟。”刘少奇主席更幽默:“世上除了金条便是银条了!”
让偃师人引以自豪、让外地人遗憾的是,这世间尤物乃偃师独有,且只以伊洛河交汇处,上古五帝之一、帝窖高辛氏建都之地为最佳产地,故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直接将这道素菜佳肴命名为“偃师一绝”。外地人想要一饱口福,若不到偃师,恐怕就只能通过销往全国的银条罐头一尝其美味了。
岁月深处一路走来的银条,依旧延续着饮食文化的悠远,而含消梨的绝世美味惜乎无缘得尝,曹操砍向含消梨树的利剑让我们震颤千年!他缔造了一个短命王朝,却也断送了一道稀世美味。“斧入血出,斧出则愈合”,那是树的血?树的泪?树的坚韧不屈?爽滑甜脆的含消梨,依然让我们咀嚼出历史沧桑而苦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