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真不该
在公园里烧纸祭拜
古菱齿象化石“走”进新家
洛阳网广告
想不通
未上“牌照”已违章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先拆开,再组合——
古菱齿象化石“走”进新家
□记者 李燕锋/文 李卫超/图
  拆卸大象化石。
  清理大象化石灰尘。
  洛阳博物馆的搬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日前,又有一重量级文物——距今3万~5万年前的古菱齿象化石“走”进了新馆的基本陈展厅。

  ▲▲大象搬家:拆卸、运输、重组,让它“走路”不容易

  18日14时许,大象化石的搬运工作正式展开。工作人员说,对大象化石的搬运将按拆卸、运输、重新组装的顺序进行。

  我们在现场看到,由于大象化石是被组合、拼接之后用钢架固定在一起的,因此,工作人员首先要按照大象复原时的图形对这些钢架进行拆除,然后再开始对大象进行“分拆”。

  一名从省地质博物馆请来协助大象搬运工作的专家介绍,大象化石又高又大,价值特殊,因此不能借助任何机器辅助拆卸,全得靠人工完成。

  在拆卸过程中,要先拆各种“零部件”:两个各1米多长的象牙、粗壮的四肢以及一根一根的肋骨,在拆这些“零部件”时,必须非常小心。尤其是几十根肋骨,工作人员必须在每一根上写下编号,以免到新馆重新组装时混淆。

  被拆除的部件要平放在厚厚的泡沫垫上,以免损伤化石表层。在整个拆卸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大象头部。为了保证在拆卸过程中不出差错,工作人员先架起了5米多高的工作架,然后又用白布条将大象的头部化石“绑”起来,以保证从高处搬运时受力均匀,不出现意外。  

  20日上午,完整的大象化石被拆卸成最初发现时的状态:100多块骨骼化石。工作人员将这些化石分别装箱,搬运到博物馆新馆。市博物馆副馆长谢虎军说,与接下来的组装工作相比,拆卸还是比较容易的。预计需要两天以上的时间,这副大象化石才能被组装起来。

  ▲▲发掘情况:发现、修复、还原,经历5年时间

  洛阳博物馆宣教部的讲解员任静华向我们介绍了这副大象化石的发掘情况。据介绍,这副大象化石发现于1994年。当年,在凯旋西路附近(现在的华阳广场国际大饭店)中亚大饭店的施工工地上,考古人员在地下17米处发现了化石,最初只有几小块,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四肢、肋骨、头部等越来越多的化石出现了。最终,经过考古人员的判断,这些是古菱齿象的化石,距今有3万~5万年。化石相对完整,唯一遗憾的是仅发现了两个象牙的一小部分。但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此前类似的大象化石在豫西地区时有发现,但保存如此完整的却比较罕见。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大象化石被送到了北京。专家对其进行了维期3年的修复和复原。

  1999年,长5.7米,高2.8米的完整大象化石被送到了洛阳博物馆。为保证复原效果,专家还给这副大象化石“配备”了一对石膏做成的象牙。大象化石到博物馆后,一直是二楼展厅的一大亮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在现场看到,为了让孩子们在参观大象化石时能更真实地感受到大象生活的环境,展厅四周的墙壁上还有许多当时自然生态环境的复原图。

  ▲▲大象化石:对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

  那么,古菱齿象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大象呢?

  据介绍,这种类型的大象躯体庞大,尤其是两根门齿粗壮。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古菱齿象是现代非洲象的祖先,生活的时代处于地质上的冰川时期,这种大象在我国东部地区及日本多有发现。

  大象化石的发现对我市的考古研究有哪些意义?市博物馆书记周加申说,化石通常是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这副大象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黄河古河道的变迁和古气候及古生物,尤其是象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这一化石的发现,也证明这一时期的河洛地区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

  说了这么多,您一定很期待看到这副大象化石吧。谢虎军告诉我们,大象化石将被放置在新馆基本陈展厅的入口处,在大象化石的引领下,参观者将开启“时光隧道”“进入”史前和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展厅,深黑色的展墙造型,象征着黄土地上先民度过的蒙昧与稚嫩的时代;展柜内的浅绿色调,则象征着文明的曙光即将呈现……在这一部分,展出的精美文物有800多件,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