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文革”冷静了些,在武汉一些被抄走的东西开始物归原主。大量物品找不到原主,有人便想出一个点子:将这些物品名称分别写在纸条上,让工人们摸,谁摸到什么就拿什么,只需象征性地出点钱。
父亲当时是武汉食品厂的普通工人,可以摸一张纸条。当他告诉我们这个消息时,母亲希望摸一台缝纫机,哥哥希望摸一台收音机,我想要一把二胡,父亲则希望摸一辆自行车。
那天,我们望眼欲穿地等着父亲回来。他终于回来了,说:“摸了个沙发,3块钱。”我们都很失望,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没见过沙发,也不知它有什么好处。
很快,父亲把那个沙发搬了回来。那是个包着湖蓝色帷布的沙发,看上去十分高雅。父亲在上面坐了坐,惬意地说:“嗯,很舒服!”又站起来道:“可惜不是我们这种人家坐的。”看父亲站起来了,我们兄弟几个一拥而上,争着抢着去坐那个沙发。这一天,这沙发就成了我们兄弟几个的乐园。
第二天上午,我从外边回来,觉得屋里少了什么,原来沙发不见了。母亲说:“我们屋子这么小,沙发太占地方了。再说,用3块钱买米,够我们吃好几天了!”
只是,母亲还没有来得及过一下那沙发的瘾呢,我为她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