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洛阳,不品尝一下这里的特色菜、特色小吃,那就一句话——亏大了。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特色小吃不但品种多、味道绝,那一汤一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典故。因此,不管您是不是一个爱吃的人,到洛阳都得变成一名老饕——退一步说,您就是错失一享口福的机会,也不能失去了品味历史的机会。
那么,偌大的洛阳城中,有哪些名吃是您不能错过的?关于这些名吃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它们藏在市区何处?记者代您详为打探。
水席
龙门石窟、洛阳水席、洛阳牡丹常被并称为“洛阳三绝”。说起洛阳名吃,洛阳水席是当之无愧的“状元”。
▲▲水席得名有讲究
洛阳水席源自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过千年演变,水席的色、香、味和蕴藏于其中的文化都让品尝者有回味无穷之感。洛阳水席全席分为“前八品”、“四镇桌”、“八中件”、“四扫尾”24道菜。
洛阳许多餐馆都有洛阳水席,但制作水席最有名的还要数真不同饭店。作为中华老字号,真不同的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真不同的水席有多好吃?一句老话为证:“不进真不同,未到洛阳城。”
记者从真不同饭店了解到,水席之所以称为“水”席,有数层意思:第一,最好的水席要用最好的山水来做;第二,水为百味之首,水在水席菜肴中作用重大,是所有滋味的根本;第三,水席以水为介质,采用古老的烹饪技法,有效保证原材料所含营养不流失。
水席上桌,全部热菜皆有汤,吃完一道再上一道,美味如流水一般涌来!
▲▲牡丹燕菜传千年
讲水席,不能不重点说说牡丹燕菜——洛阳水席中的第一道大菜。牡丹燕菜造型美观,酸辣可口。第一次吃牡丹燕菜的朋友一定想不到,这道大菜主料竟是白萝卜!白萝卜配上火腿、香菇、蟹棒丝等,这道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关于牡丹燕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的一年秋后,洛阳东关菜地长出一个特大的萝卜,菜农将之呈贡宫廷。女皇命人将萝卜送入御膳房,要求厨师用其做菜。一个大萝卜,能做出什么美味?御厨们想来想去,将萝卜烹制成汤羹献给女皇。武则天品尝之后,感觉这道菜味道独特,萝卜竟有燕窝的风味,就赐菜名“赛燕窝”。后来,因这道菜起源于洛阳,又被称为洛阳燕菜。
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访问时,品尝了水席第一道菜——洛阳燕菜后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来。”此后,洛阳燕菜更名为“牡丹燕菜”。
除了牡丹燕菜外,水席中的连汤肉片也是一道名头甚大的菜。这道菜以精瘦肉为主料,配上木耳、金针、大绿豆等辅料制成。一盆连汤肉片端上桌,颜色非常好看,汤口感微酸微辣,肉片肉质滑嫩。
面食
洛阳人爱吃面食,洛阳面食的做法多种多样。在这花样众多的面食里,记者为您推荐浆面条、糊涂面和锅贴。
▲▲味道最鲜浆面条
浆面条在洛阳可是家喻户晓,几乎没人不爱吃。浆面条也叫粉浆面条:用绿豆磨成豆浆并使其发酵变酸,之后再用浆水下面条。好的浆面条面条筋道、软而不断,汤汁酸香、浓而不糊。
据传,浆面条已有上千年历史。关于浆面条的来历,也有很多传说:有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有关于唐朝大将郭子仪的。
其中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唐朝大将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后,率军进入洛阳城。为避战乱,有家淀粉作坊的老板把刚磨出的豆浆倒进缸里,然后封上缸跑了。几天后老板回来,发现缸中的浆已发酵变酸。他心疼不已,舍不得扔掉,干脆舀了几瓢酸浆做成汤面条。没想到,这面条香味扑鼻、清香利口,独特的香味把邻居们都吸引来了。此后,这个老板就做起了制浆生意,专供大家做浆面条。
老洛阳人常说“浆面条是穷人饭”,可洛阳人吃浆面条是非常讲究的:吃面就辣椒油、韭菜花酱、豆腐乳、糖蒜等,味道更佳。
卖浆面条的店在洛阳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瀍河回族区夹马营路上的平安浆面条店、西工区西工饭庄等。
▲▲用料特广糊涂面
“一碗糊涂面,吃得满头汗”——吃糊涂面,过瘾!
困难时期粮食紧缺,细粮更缺,于是人们在煮面条的时候会加些玉米面、小米之类的粗粮以及干菜、红萝卜等。这锅面,取材广泛、汤汁黏稠,味道特别。吃的时候,再配上炒熟的碎花生,香!
学者吃了糊涂面,还有一番评价呢,您不妨一听。
北京大学道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博在吃过洛阳糊涂面后曾表示:“糊涂面浓缩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他说,老子的思想可以用难得糊涂、大智若愚和浑沌几个词表述,糊涂面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三个词。糊涂面面中有汤、汤中有菜,相互交融,真正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宽容”的精髓。看看,一碗糊涂面,其内有乾坤!
与浆面条一样,最好吃的糊涂面可能就在洛阳街头最不起眼的小摊上。如果小摊子不好找,您可以到连锁饭店——老雒阳面馆尝尝糊涂面,味道绝对正宗。
▲▲名列“非遗”是锅贴
一包汁、一团馅、一张皮,吃一口,外焦里嫩、焦脆软香——这,就是驰名中原的洛阳特色小吃小街锅贴。
相传,宋太祖一日在宫中独自散步,忽然间闻到一股香气,食欲大起的他循着香气走到御膳房,看到御厨正将没煮完的剩饺子放在铁锅内煎。太祖一尝,煎饺十分美味,他一连吃了四五个后,问御厨这食物的名字,御厨却一时答不上来。太祖看饺子是用铁锅煎的,便名之为“锅贴”。后来,锅贴逐渐从宫廷传入了民间。
洛阳最有名的锅贴要数西工饭庄的小街锅贴。2009年6月,小街锅贴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注意了,吃锅贴时,您一口咬下去的可不只是锅贴,更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