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传承河洛文化,首先要充分认识周公于洛阳创制的礼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河洛文化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众所周知,河洛文化包括儒学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礼乐文化又是儒学文化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儒学文化,1994年8月《人民日报》和韩国《东亚日报》共同举办的“孔子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指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分量最大,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起主导和支配作用。”
2000年5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知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不是佛、道,应是儒学,儒学的中心就是经学。实际上,据《庄子》等书记载,在孔子出生之前,‘六经’之书就已经很普遍了。”这说明:儒家学说,应为周公所创。而周公创立儒家学说的文化圣地,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就在洛邑文王明堂。
那么,周公礼乐文化的实质是什么?《尚书·泰誓》记载周武王语:“唯天地万物父母,唯人万物之灵。”这说明,周人已确立了这样一种文化:天地万物中,人是最聪明、最有灵气的——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以人为本”思想。
周公制礼作乐以后,更加明确了礼乐文化的性质,将礼、乐上升到教育人、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法则的高度。《礼记·乐记》又进一步解释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故百物皆化,群物皆别,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意思是:乐、礼的实质是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讲和谐、讲秩序。有了和谐,有了秩序,人与人才能互敬互爱,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礼乐文化是儒学文化、河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礼乐文化应是洛阳的城市代表文化。所以,洛阳人要像山东人重视孔子文化研究那样,把礼乐文化研究、宣传上升到国家及国际文化研究、宣传的高度,召开国家级、世界级礼乐文化研讨会,尽快修复有关礼乐文化的文物古迹。这样一来,国内外客人来到中国儒学文化的发祥圣地洛阳,既有看头,又有学头,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洛阳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吸引力,有利于将洛阳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作者单位:洛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河洛文化传承大家谈》栏目欢迎读者踊跃参与,就如何挖掘、保护、利用洛阳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宏观的角度建言献策,投稿方式见本版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