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钦良
在我市,唐姓不算大姓,人数不多。听邙山上的道士说,吕祖庵(又称吕祖庙)附近有唐姓墓地,从墓碑上看,这支唐姓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先迁至洛阳城北,后迁到洛阳城南,在偃师市李村镇申明堂村落户,后繁衍多个分支,再迁伊川县白沙镇,三百年间星布嵩县、新安、偃师、荥阳、汉中、兴平、汾阳等地。
而在全国,唐姓排序比较靠前。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最新统计的前100名姓氏中,唐姓排第26位,这在大姓林立的中国已算泱泱大族了。
唐姓发轫较早,早在4000年前就有唐部落,具体得姓历史迄今有3000多年。唐姓主要出自祁姓和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真正后裔。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祁姓。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又称唐尧。尧死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朝时,唐侯作乱,被周成王所灭,唐国之地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都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简称唐氏。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中也有以国为氏的,后来就姓了唐;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裔为唐侯,被楚国灭掉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掉,其后人也称唐氏。还有复姓唐山氏、北唐氏改为唐姓;羌族、瑶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
南北朝时期,唐姓已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唐朝时,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北宋末年,中原唐氏再次随宋室南渡,大部分定居江西宁都,后又迁至广东潮阳、大埔,或迁梅州及广西。清代,闽、粤唐氏有移居台湾者,进而远徙海外。
唐姓典故颇具教化性。第一是唐姓“移风堂”的来历:汉朝时,萧县县令费汛非常贤明,爱民如子,惩罚人时,先教后罚,在官9年,彻底改变了萧县的坏风俗,全县3年没人打官司。邻县发生蝗灾,蝗虫顺风飞来,但到萧县地界就纷纷停下,不入萧境。我对这个典故有点疑问——费汛又不姓唐,为啥由他弄出个“移风堂”来做唐姓的堂号呢?我估计当时萧县唐姓多,他们感佩费汛的政绩,故取此堂号,以纪念此人。
第二是“绝缨”的典故:一次,楚庄王举办庆功会,让群臣畅饮,喝至傍晚,酒兴未尽,庄王命燃烛续饮,并让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很漂亮,大家很兴奋,但正当她敬酒时起了大风,把蜡烛吹灭了。有人趁机拉住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聪明,没有声张,而是就势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处此人。但庄王听后,大声说:今日尽兴,大家干脆把帽缨都摘下来喝酒吧,以免碍手碍脚的!等大家都摘下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看了,非常惊讶,方知庄王的气魄和度量远非常人能比。后来,庄王率军攻打郑国,被伏兵包围,危急时刻,楚军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庄王。庄王要赏,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我,蒙大王不杀之恩,故今日舍命相报!”
这个典故的主角是楚庄王,故事的本意也是要拿“唐狡扯袖”反衬庄王的大量,但后来唐狡用性命报恩,其可贵之处在于知恩图报于自觉,形象一点不亚于庄王。
唐姓轶事很多,单是明朝的唐伯虎,故事便可车载斗量。此人不但是著名画家,一生还写过600首诗,俊逸潇洒,风流倜傥,乃江南著名才子,“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要说风流,自然数他,轶事太多,不再赘述。
唐姓历史名人:战国时期大将唐昧、相术家唐举;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之一唐秉;唐朝重臣唐俭、名将唐休璟;北宋医学家唐慎微;南朝(齐)农民起义领袖唐寓之;元朝画家唐棣;明朝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唐寅(唐伯虎),文学家、军事家唐顺之,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女);清朝思想家唐甄,传奇小说家唐英,杂技家唐再丰,大理学家唐鉴(曾国藩的老师),著名学者唐才常(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洋务实业家唐廷枢,台湾巡抚唐景崧;香港著名实业家唐翔千;当代革命家、军事家唐亮,抗日名将唐淮源,还有唐生智、唐绍仪、唐继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