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唐诗人元稹与牡丹
蔡:重家学重儒学,崇孝道崇文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5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姓氏源流
蔡:重家学重儒学,崇孝道崇文艺
蔡姓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如今排第34位,有600多万人。
  □ 记者 孙钦良

  写蔡姓之前,我采访过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蔡运章先生。他说,蔡姓在我市有不少聚居地,其中偃师市城关镇后庄村蔡家口有200多户近千人,西工区红山乡樱桃沟村蔡家坑有400多人,宜阳县白杨镇、孟津县白鹤镇、汝阳县蔡店乡、洛阳市老城区魏家街等地都有蔡姓人口聚居。

  蔡运章先生所属的这支蔡姓是明朝正德八年从北京那边迁来的,先迁到老城区魏家街,再迁至邙山蔡家坑,老祖坟在洛阳北关,第一位老祖宗蔡彝曾任卢氏县令。那么,在明朝十几次的人口迁徙中,有没有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蔡姓呢?结果是肯定的。偃师市邙岭乡丁街口村有蔡姓近百人,是明朝末年从洪洞县迁入的;府店镇府北村蔡姓数十人,也是明朝末年从洪洞县迁来的。在洛阳地区,大部分蔡姓是明朝时由各地迁入的。

  蔡姓来源之一是出自姞姓,黄帝的后裔。姞姓是黄帝后裔,夏朝时由西边的渭河流域向洛阳一带迁徙,然后走向豫东一带。在向东迁徙之际,蔡姓在洛阳留下了子孙。

  蔡姓来源之二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后裔,乃以国名为氏,这是蔡姓的主干。周武王灭商后,将其五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建立蔡国,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商朝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临朝摄政。叔度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商纣王之子)及东方夷族进行叛乱,周公兴师讨伐,平定了叛乱,将蔡叔度放逐。不久,蔡叔度死于迁所。蔡叔度的一个儿子认识到父亲的过错,和他“划清了界限”,且遵守周朝的法律,处处与人为善,周公听说后,便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接着,周公又奏请成王,将其从鲁国调回,改封于蔡国,以奉叔度之祀,称为蔡仲。蔡仲遂被后人尊为蔡姓的得姓始祖。春秋时,蔡国因受楚国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省),称上蔡;昭侯时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称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最终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省)、秦(今属陕西省)、晋(今属山西省)、齐(今属山东省)等各国,皆以国名为氏,称蔡氏。

  蔡姓来源之三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女真族乌林答氏、满族蔡佳氏皆改汉姓为蔡姓。

  蔡姓播迁历史:最初主要繁衍于中原,因受楚国逼迫,先秦时开始迁徙,渐渐散居今湖北、陕西、山西、山东。秦时,河南仍为蔡姓大本营,至汉,中原出现几个蔡姓郡望,涌现了大批名人。魏晋南北朝时,蔡姓南迁,辗转江浙,氏族壮大,唐宋时远播福建、广西,宋朝时金人入侵中原,北方蔡姓为避祸再次向江南迁徙,进入皖南、广东,使南方蔡姓大量增加,明清时遍及海内。

  据蔡姓学者总结,蔡氏华人有两大突出特点:第一,重家学重儒学,以儒学为家学范本,所有《蔡氏族谱》把儒学作为根本;第二,重孝道重文艺,祠堂内放置琴棋书画,这是中华文明在蔡氏文化中的体现。

  说到蔡姓重孝道,有一典型事例:汉代人蔡顺少年丧父,对母亲特别孝顺。时值王莽之乱,又遇到饥荒,柴米昂贵,他们母子只得采摘桑葚充饥。蔡顺采桑葚时,总是带两个筐,将红桑葚、黑桑葚分开放置。一天,赤眉军看到了他,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一军士上前,厉声喝问:“你这人真奇怪,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放置?”蔡顺回答:“黑色的桑葚已经成熟,味道甜,要献给老母食用;红色桑葚味道不太好,留给我自己吃。” 赤眉军被他的孝心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让他带回去供奉母亲。 

  说到蔡姓重文艺,也有真人真事:东汉人蔡邕博学多才,不但通经史、懂天文,还通音律、善词赋;他的隶书也写得很好,创立了“飞白”书,无人能出其右;他还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是诗人,十分博学,且通音律,她创作的《胡笳十八拍》享誉古今——真可谓蔡门多才艺,父女皆有名。

  蔡姓名人很多,历代层出不穷:《二十五史》中录有蔡氏112人的传记,清《明伦汇编·氏族典·蔡氏》中收录蔡氏151人,民国版《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蔡氏192人,当代版《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蔡氏219人。

  蔡姓主要名人有:蔡泽,战国时期秦相;蔡伦,东汉造纸专家;蔡谟,东晋时不肯做大官的名士;蔡珪、蔡松年,皆为金国文学家;蔡襄,北宋书法家;蔡沈,南宋著名学者;蔡元定,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蔡锷,反清名将;蔡廷锴,抗日爱国将领;蔡元培,曾任北大校长,倡导科教育人;蔡畅,早年参加民主救国运动,曾任全国妇联主席等职;蔡希陶,著名植物学家。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