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元稹是洛阳人,写了不少牡丹诗,是一位“牡丹宣传员”。
元稹是洛阳的骄傲。他是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他又是洛阳的“疑问”,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结阉宦而致高位,弃寒女而婚高门”,还说他写艳情诗,浪漫过了头,显得很矫情。
其实,元稹的童年非常不幸。他父亲死得早,母亲教他认字,15岁便有文名,接着科举应试,获“应制策第一”,24岁便步入仕途,堪称奋发有为的好青年。有人说他对爱情不专一,但看他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其中却有着坚定的爱情观。元稹写此诗的缘由是:他在蒲州爱上一个女子,从此心中再无其他女性。后来那女子去世了,他茶饭不思,再遇到别的美女都懒得回头看了。
一般来说,诗人都很浪漫——爱花、爱女人是诗人的使命,何况元稹的艳情诗写得像咏花诗一样美。
元稹的咏花诗很多。他的诗中有桃花:“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有梨花:“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有芍药:“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有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有樱桃花:“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还有石榴花、枇杷花……当然,他写得最多的还是牡丹。
元稹颇爱牡丹,并在庭院中大量种植。白居易写过《微之宅残牡丹》,微之是元稹的字,微之宅就是元稹的家。元稹家的牡丹很具观赏性,每到花开时节,朋友们都来观赏。友人胡三去了外地,花开时还托人带来一首诗问元稹:你家的牡丹是否盛开了?元稹立即和了一首诗,题为《酬胡三凭人问牡丹》:
窃见胡三问牡丹,为言依旧满西栏。花时何处偏相忆,寥落衰红雨后看。
这首诗的意思是:胡三托人来问牡丹,我说,我家院子西边花圃的牡丹依旧开了满栏,只是他身在异地,无缘赏花也不能晤我,只好回忆当年我们一同看雨后牡丹落红的情景了。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牡丹之美,只写了两人的友谊,但牡丹是纽带,是他们友情的见证。元稹拿牡丹来说事,说明牡丹在他心里有分量。
他的另一首《和乐天秋题牡丹丛》是写给白居易的: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这首诗满溢惆怅之情,应是白居易先写了一首《秋题牡丹丛》,元稹紧跟着和了一首,表达他对自己院中花草的思念,也说出了他对牡丹的爱惜。诗中的“晚丛”即秋季牡丹丛,“摧颓色”指牡丹衰败之色,这一切都表达了诗人对秋枯牡丹的惋惜。
元稹还有一首牡丹诗,题为《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胡三、杨十二、李三这些人名看似奇怪,其实是表示在兄弟辈中的排行,这种排行不严格,可以是在亲兄弟中的排行,也可以是在结拜兄弟或文人社团中的排行。
元稹这首诗为:
晓入白莲宫,琉璃花界净。开敷多喻草,凌乱被幽径。压砌锦地铺,当霞日轮映。蝶舞香暂飘,蜂牵蕊难正。笼处彩云合,露湛红珠莹。结叶影自交,摇风光不定。繁华有时节,安得保全盛。色见尽浮荣,希君了真性。
诗人为了看牡丹,一大早就和朋友出发了,一路走来,看到寺院清静,草木繁多,霞光之中,牡丹飘香,蜂环蝶绕……
唐代牡丹繁盛,长安、洛阳各寺院多有培植,而僧人培植的牡丹多为白色、紫色、淡黄色,色调素雅,忧郁洁净,很受多愁善感的诗人青睐,所以元稹爱到寺院赏牡丹。他还有一首诗,是写到西明寺赏牡丹的。
西明寺在长安城内,种植有大量牡丹,白居易曾在《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一诗中写到:“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可见寺内牡丹甚多。元稹这首《西明寺牡丹》全诗为: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
诗中的“琉璃地”指西明寺。在佛教故事中,有一个穷苦的小女孩,天天卖薪养母。一天,她来到山中,看见一座琉璃城,一问才知是佛居住之地。后来,人们便以琉璃城代指佛地。这首诗的大意是:牡丹向着佛地开放,雨过天晴后更加光彩炫目,它摇曳多姿,就像婀娜的紫云英。自从我在散花天女的宝盘中见到它,至今双目明亮,这花真是美丽极了!
元稹写了近10首牡丹诗,他是一位牡丹宣传员,作为洛阳人,我们不可忘记他;除了诗歌,他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也多次出现牡丹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