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币 |
|
汉代最小“五铢钱” |
|
贝币 |
|
布币 |
|
曹锟“宪法纪念币” |
|
鬼脸钱 |
|
唐代铜币“开元通宝” | |
古钱币一向是人们收藏投资的热门,这不仅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增值效应,更因为它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可以使人在方圆之间领略历史的浩瀚与厚重。在西工区有一位83岁的老人姓李,他酷爱收藏古钱币,只要说起钱的故事,说上一天他都不嫌累。
走街串巷去收“钱”
李先生收藏钱币已有20多年了,谈起和古钱币的结缘,他说这还得感谢当年的洛阳钱币学会。1986年,洛阳钱币学会刚刚成立,李先生在一位朋友的带领下去拜访当时的会长。一见面,会长就送给他两枚古钱币,并谈起了钱币的历史、铸造工艺和相关的书法艺术。
这一席谈话激发了他对钱币收藏的浓厚兴趣。可是去哪儿找古钱币呢?“咱洛阳是九朝古都,文物是很多,可是市场上的东西良莠不齐,保不准会遇上假的。农民家里肯定会有这些宝贝,而且大部分都是真的。”李先生说,他没事就骑上自行车去各个村转悠,逢人便问家里有没有以前的钱币,遇到好的就赶紧买下来。
平时单位组织旅游,别人都去逛商场,他则去古玩市场淘宝。如此积累,他的藏品日渐丰厚,现在他收藏的有商代的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脸钱、刀币和布币,秦代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王莽钱,唐代的“开元通宝”,清末的机制币以及包括“袁大头”在内的各种银币等,其中光银币就有140多枚。
为了便于查看,李先生把这些藏品分门别类存放,还专门做了目录,想找哪一枚钱币,只要翻看一下目录,很快就能找到。
在铜币中触摸历史
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结束了以物易物的时代,货币的样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
贝币出现在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实物货币之一,它的主要原材料是天然海贝。记者仔细观察李先生收藏的贝币,只见它正面光滑平整,背面则隆起或有人工打磨的痕迹,中间有一条长长的齿槽。李先生说,贝币出现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天然海贝不够用,又出现了陶贝、骨贝、铜贝等仿制贝,来代替贝币流通。
鬼脸钱其实就是铜贝,因上面的花纹形似鬼脸而得名,李先生收藏有两枚鬼脸钱,保存完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统一货币——半两钱。半两钱属于重量货币,一枚半两重,形状为外圆内方。
同样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发行的。铢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这种小铜钱也是外圆内方,象征天地乾坤,钱币上刻着“五铢”两个字。李先生收藏的五铢钱中有一枚直径只有12毫米,可以说是最小的铜钱,铸造工艺异常精致。
到了唐代,货币名称与重量完全分离,改称“宝”。其中“开元通宝”出现最早,流通时间也比较长。李先生说,“开元通宝”上面的文字是由大书法家欧阳询题写的。他保存的一枚“开元通宝”布满绿锈,但字迹仍清晰可见,工艺极其精巧。
清光绪年间出现了新式铜币,中间无孔,俗称铜板,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李先生说,机制铜圆是面值货币,有一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等。
在银币中品味历史
银币在古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但数量稀少,近代则开始大量制造。由于年代距今比较近,收藏也相对容易,因此李先生收藏的银币最多,其中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他说,银币的制造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铸造法,二是手工敲打法,三是机制法。他有幸各淘得几样藏品。
其中一枚铸造币是唐代天宝年间的“开元通宝”,形状和铜币一样,中间有孔,钱上布满黑锈。“你看,同样是‘开元通宝’,那个发绿,这个发黑,说明这个是银币,一般来说铜发绿、银发黑嘛。”李先生说。
机制银币出现于清朝光绪年间,关于机制银币的出现时间,李先生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在吉林制造,但是他一直无缘得见,只在书上见过;另一种说法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广东制造,这时制造的银币仍以重量计值,最大的面值是七钱三分。
银币收藏中最常见的当数袁世凯当总统时发行的“袁大头”,有壹元、中元(五角)、贰角、壹角4种面值,版别繁多。不过李先生说,“袁大头”很常见,但最珍贵的是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的签字版壹元币,他迄今未能得见。
银币除了有流通币,还有赏赐币和纪念币,后两种基本上不流通。
李先生的藏品中有一枚曹锟当总统时发行的“宪法纪念币”,正面是曹锟的西装半身像,背面则是“宪法成立纪念”字样及交叉五色旗图案,见证了那段军阀割据、国家动荡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