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4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历代宫廷膳食 氤氲河洛余香
董:洛阳强项令,千古传美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6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河洛姓氏源流
董:洛阳强项令,千古传美名
董姓有4000多年历史,目前约590万人,排39位。

  □ 记者  孙钦良

  在洛阳写董姓,得先把董卓的影子赶跑,这厮放火烧洛阳,给洛阳的创伤太深了。如果压根儿不提他,也不合适,但下面说到董姓名人时,我不会再让他出现了——董姓在洛阳分布较广,其中偃师市就有9000多人,龙门镇、老城区等都有董姓分布。

  洛阳民俗学者董高生说,老城区广川街原有董家祠堂,5开间,很是气派。上世纪50年代,董家祠堂改为勤俭中学,后来不知道怎么被扒掉了。据董先生讲,他们这支董姓是从外地迁来的,到他已是第20代,元祖董笃行字天因,别号董老官,清顺治年间进士,太常寺上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都御使,为官清廉,轶事甚多,在河洛地区颇有影响。

  这个董老官祖居地在李村镇上庄,而李村镇这支董姓早在元末就在此居住了。目前上庄村还有董姓三四十户近200人。这说明这支董姓不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是另一支董姓,目前住在偃师市邙岭乡赵坡村,有三四十户200多人。据赵坡村《董氏迁偃一支家谱序》载:“大明洪武九年,始祖心知公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于河南省,定居孟津苗沟村……”后来人丁繁衍,又从苗沟村向别处迁徙,其中一支迁到了赵坡村。

  由此可见,即使是同姓,同在一城一县一村,也不见得是宗亲:你可能是明朝迁来的,我可能是元朝迁来的,他可能是这里的“坐地户”……种种情况,不一而足。

  董姓起源有三:

  一是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就是驯养鳄鱼),得到帝舜赏识,赐其以董为姓,其后代均姓董。

  二是出自姒姓。禹建夏朝,姒姓。禹的儿子启封庶子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古代辛、莘二字通用,其后便有辛氏。春秋时,董父的裔孙辛有在周任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则在晋国担任太史,太史又名“董史”或“董督”(“董”有掌管或监督之意),其子孙世袭“董史”之职,遂以官名为姓,姓董。

  三是出自其他姓氏。据《董氏世谱》记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其子孙中有人以董为姓。另外,满族的董鄂氏和佟佳氏、赫哲族的给温克氏、景颇族的勒托氏都有改姓董的,藏族、白族、朝鲜族中也有董姓。

  秦汉时期,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在陕西、山东也有分布。后来,甘肃、山东两地董姓成了望族。董姓发展和其他姓氏不太一样,它不断地与其他民族融合,尤其是进入甘川滇黔等偏远地区,融入当地居民,宋朝时则向东南地区迁移,清初开始迁往台湾。    

  宋朝时董姓有46万人,排34位;明朝时有42万人,排55位,原因是中原董姓人口在战争中锐减。从清代开始,董姓人口慢慢增长,目前有590万人,排39位。

  董姓名人中,第一要数“强项令”董宣。他当洛阳县令时,遇到一桩棘手案子:湖阳公主(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的家奴杀人,因公主包庇,官府无法缉拿。董宣上前拦住公主车马,当场处死了这个家奴。公主跑去向刘秀告状,刘秀要用鞭子打死董宣。但董宣不低头,梗着脖子申辩,并用脑袋撞柱。刘秀见他这样,说:“念你是为公,不再治你的罪。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吧!”董宣说:“我没错,这个头不能磕!”两个太监上前摁住董宣,要他磕头,董宣以胳膊撑地,梗着脖子就是不磕头。刘秀无奈道:“你这个强项令,脖子真够硬,退下吧!”

  第二个董姓名人要数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赵穿刺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不管不问,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书上记录:“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你该管此事却不管,应担“弑君”之名。

  董姓名人还有: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奉、董允,分别为三国时名医、名臣;董景道,西晋经学大师;董庭兰,唐代著名琴师,善弹《胡笳》;董源,五代南唐画家;董解元,金朝戏曲家;董其昌,明代书画家、鉴赏家;董小宛,明末秦淮名妓;董必武,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