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钦良
洛阳苏姓多,记得当年上高中,我拉着架子车到偃师庞村拉沙,结果车轱辘放炮,还是两位苏姓农民帮忙,补好了轮胎。当时,我问人家哪里人,对方答:苏家窑!
这个苏家窑,就是庞村镇九贤村苏家窑,村子不大,现有20户人家,七八十口人,全姓苏,是苏姓聚居地。此去向北到首阳山,还有一个保庄(昔为保驾庄),200户人家,八九百人,也都姓苏。再往西北走,到孟津县境内,也有多处苏姓村寨。
洛阳一带,苏姓三支:一是战国时苏秦兄弟留下的根,二是北魏鲜卑族改的苏姓,三是孟津、偃师从荥阳迁来的苏辙的后代。根据保庄《苏氏家谱》记载,偃师、孟津苏氏为同一脉,都是从荥阳迁来的。苏轼、苏辙晚年寓居许昌,死后葬郏县。苏辙的八世孙晚年寄居荥阳县北某地(后称苏家寨),形成荥阳苏氏。
细究苏姓来源有三,第一出于己姓。颛顼帝的裔孙吴回,生儿子陆终,陆终生了六个儿子,发展为六大部落,相应有六个姓氏。其中长子名樊,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一说今许昌东,一说山西运城),遂以地名为姓,称昆吾氏。后人苏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封于苏国,都于温县西南,公元前650年,苏国为狄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苏。
苏忿生后裔是苏姓最早、最大的来源,他也因此被苏姓人尊为始祖。而在先秦时迁洛阳的那一支苏姓,出了个纵横家苏秦,他游说六国抗秦,曾“佩六国相印”,他还有两个兄弟苏代、苏厉,三兄弟子孙世代繁衍,在河洛留下苏氏印记。如今在207国道东侧、洛河北岸,仍有苏秦墓。
第二出于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拔略氏全族为苏姓。再往后,汉晋时辽东乌桓、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均有改苏姓者。清朝满洲八旗中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改为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裕固族苏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苏氏、达斡尔族乌尔克氏,亦改姓苏。
第三出于东周初年。周平王迁都洛阳时,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到洛阳,并且在洛阳形成望族。春秋时有苏姓入楚为官,定居于湖北、湖南。
苏姓播迁路线:先秦时苏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河北,战国时苏姓一支迁居湖南、湖北,秦汉之际开始往山东播迁,汉武帝时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今咸阳市西北)侯,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
汉末群雄割据,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苏轼、苏辙即出生于此。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中原苏姓大举南迁,唐初有苏姓人至福建,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又为闽地再添苏姓。北宋时苏姓至两广、云南,明初入台,清朝时广布全国。
宋朝时苏姓约有46万人,当时排在第33位;明朝时苏姓约有37万人,退居到第64位。与宋代相比,其人口不增反减,减少了9万人,这是很少见的情况。清朝时苏姓人口稳步攀升,到今天约有580万人。
苏东坡是苏姓的骄傲,可为苏姓代言。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全能冠军,文章诗词、书法绘画、仕途作为、个人修养足可骄人于千秋。他留下的典故轶事甚多,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匠,他不但是苏姓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西汉时的苏武,也是苏姓的骄傲。他受命出使匈奴,但匈奴扣留了他,让他放羊,说是等公羊生下小羊,才可让他回国。这样过了十多年,他日日思念故国,但汉朝却渺无音信。一次,他放羊时捉到一只大雁,就写了一封信系到大雁腿上。大雁飞回汉朝国土,被人捉住,朝廷才知远在匈奴还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使臣,遂出兵匈奴,迎他回国。“苏武牧羊”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苏姓名人还有:东汉冀州刺史苏章;东晋将军苏峻;十六国时女诗人苏蕙;南北朝西魏大臣苏绰;隋朝民部尚书苏威;唐代诗人苏源明,宰相苏良嗣、苏味道、苏頲、苏检,名将苏定方;宋朝刑部尚书苏颂,文学家苏舜钦、苏洵、苏轼、苏辙、苏过,画家苏汉臣;元朝名臣苏天爵;明朝篆刻家苏宣;清朝名臣苏纳海等。
苏姓郡望有河南郡(洛阳)、河内郡(武陟县)、扶风郡(陕西扶风县);苏姓堂号有嵋山堂(四川眉山)、扶风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