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谭
一个城市的存在,没有产业不行;一个城市的发展,没有强大的产业也不行。
十三朝古都洛阳,巅峰时虽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但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沦落为典型的消费型小城市,产业少得可怜,弱得可叹。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建设,洛阳如今有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
但是,2010年,洛阳的经济总量仅为郑州的5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总量被南阳超过,全省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8家企业中洛阳没有一家……
这份“家底”清楚地表明,我们的产业“盘子不够大、质量不够好、机制不够活、收入不够高”,我们的产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散、弱、旧、僵的问题。
实现洛阳复兴,必须确立支柱产业,并实现产业升级!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做这样的努力;而如今,我们更面临着一次绝好的机遇,就是网友“吃火锅唱歌儿”在《十问洛阳》中指出的:经过30多年飞速发展的中国沿海地区,有着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内在需求和冲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局,也促成了沿海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宏观决策。于是,中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成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标志性事件,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如30年前沿海地区一样的发展大机遇。
向中西部转移,首当其冲当然是中部。作为中国地理中心和人口中心,作为东部沿海向西部过渡的走廊,中部面临首要的、最大的机遇;而中原经济区新近纳入国家战略,河南面临的机遇尤其之大;而河南面临的机遇,很大程度上是洛阳的机遇。在中原城市群中,洛阳现有的实力、特色和优势是那么明显:立体化交通运输格局,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工业体系,科研及人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城市知名度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等等。
机遇就在面前,这是不必怀疑的;机遇就在面前,但机遇不会只对你情有独钟,不去抓就抓不住,也是不必怀疑的;机遇就在面前,不善抓,抓不好,机遇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发展成就和城市实力,更是不必怀疑的。
先行者已经尝到了甜头。省外,安徽省打造国家级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省内,郑州创造了富士康落地的“郑州速度”;本市,洛宁县成功引进了香港中扩玩具、宁波天恩框业等一批重大项目,成为全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洛阳,要想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真正把“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这一天然战略地位转化为现实优势,必须对内强化自身素质,夯实自身基础,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对外加强联络,卓有成效地进行宣传和推介,把合乎我们发展思路和框架要求的优质产业引过来。
“内强”、“外联”,两者不可偏废。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六加一攻坚战”,我们狠抓的干部作风整顿和提升,我们刚刚出炉的新时期“洛阳精神”,我们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们对城市定位和城市营销的大讨论等,都是“内强”、“外联”的具体内容。但是,我们需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机”不可失,“遇”不再来。产业,是一个城市的骨骼,只有在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中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做强做优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洛阳才真正立得下去,强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