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工区丹城路小学校长马全红认为,小学教育是“埋种子”式教育,只有帮助学生埋下了好的“种子”,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基于上述理念,马全红在学校师资力量并不雄厚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资源,让学生弹起了琵琶,感受艺术的魅力。 |
|
免费学琵琶
丹城路小学的生源主要以进城务工子女为主。家长们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特长培养。
为了让学生的童年能与艺术相伴,马全红动员学校会弹琵琶的老师刘冰茹免费开设学习班,教学生弹琵琶。除了琵琶是学生自备外,场地、设备、老师等由学校免费提供。
老师很认真
学生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第一节课,当刘冰茹在黑板上写下音符1234567的时候,一个一年级的学生问:“老师,你写这么多数字干啥?”刘冰茹笑着告诉他,这是音符。
每周共三次课,每次课一个半小时,刘冰茹手把手地教学生练习弹空弦。半个月后,大部分学生能把琵琶弹响了。
练习基本功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对琵琶失去了兴趣,上课时不停要求去厕所,一出去,就不愿再回教室。刘冰茹耐心地等他们回来,或者,干脆出去把他们请回教室,教他们拨弦、换把。看到老师如此认真,学生们渐渐收了心。当他们能弹出《铃儿响叮当》、《小红帽》、《赛船》、《小星星》等曲子时,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现在,一到弹琵琶时间,学生们争前恐后地往音乐教室跑。上课时,再也没有人提出上厕所的要求了。
艺术改变性格
学生们从没有任何乐谱知识,到能看着谱子弹唱20多首曲子,这半年多来的变化,校长、老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开学后该上五年级的朱怡静,老家是开封的,她说,弹琵琶让她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记忆力有了明显提高,背书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也越来越稳重了。
同样该上五年级的赵亚兵的老家在孟津,父母在洛阳打工。她说,以前自己性格很内向,上课时,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自从学习弹琵琶后,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弹那么多曲子。慢慢地,她越来越自信。这半年来,她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踊跃回答问题,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王继鹏是个男孩子。他说,自己一直喜欢音乐,可是父母没有给他报音乐班。以前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是玩游戏,现在把玩的时间用来弹琵琶,他觉得很充实。同样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带来的收获和快乐也不一样。
一个姓李的男孩说,父母每天打工很辛苦,挣钱不容易。能有这样免费学琵琶的机会,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学好。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刘冰茹很欣慰,虽然她担任班主任,教着语文课,还要再教孩子们弹琵琶,非常疲惫,但是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她特别有成就感。
马全红说,帮助孩子埋下艺术的种子,让他们有一个与艺术相伴的童年,有一个懂艺术、并能从艺术中获取快乐的人生,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