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成归来的何向辉对晚报热心读者表示感谢。 |
| 2005年8月18日,本报对何向辉的报道。 |
|
“向《洛阳晚报》的热心读者报个喜,在你们的帮助下,我硕士毕业了,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昨日,本报编辑部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含着热泪,紧紧握住记者的手,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洛阳晚报》一直是我的亲人,当年如果不是你们雪中送炭,我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学业。”
读者殷殷深情,至今历历在目
晚报读者是否还记得,2005年8月18日,本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特稿《考上北大,汝阳娃打工挣学费》,汝阳学子何向辉当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被北大录取的汝阳学生。
由于家境贫寒,无法支付高额学费,何向辉就在洛阳、汝阳的建筑工地上四处打工挣钱。文章见报后,汝阳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发起爱心募捐,一天就捐款5000余元,洛阳创展置业有限公司捐款7200元,很多读者也自发捐款,短短数天,各界就捐款16200元。何向辉说,当年大家的捐款不但让他顺利交了学费、住宿费,还解决了他大一、大二两年的生活费。“直到今天,晚报读者为我捐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仿佛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何向辉说。
圆满完成学业,投身西部建设
何向辉的父亲何灿群说,向辉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供他上学不容易,上学期间总是将生活费压到最低水准,每月只花500元。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曾获北大“三好学生”等荣誉,2009年至2010年获二等奖学金(每月600元),2010年至2011年获一等奖学金(每月800元)。依靠奖学金,他顺利地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
何向辉说,今年7月初,他从北京大学药学院毕业,获得了生药学硕士学位。早在今年3月,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北大新闻网联合发起“从这里走向西部”活动,鼓励应届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何向辉报了名,经过笔试、面试和其他考核,他成为23名到重庆基层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我来自贫困农村,深知基层群众的冷暖,经过6年的学习,我希望把北大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性格血肉,转化为实际行动,踏踏实实地为基层群众服务。中国要发展,首先要发展农村,敢想敢闯的年轻人会给农村带来一股新风。”他说。
“张素芳阿姨,您在哪里?”
“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我,特别感恩雪中送炭的晚报读者,我想通过晚报向大家说一声‘谢谢’!”何向辉真诚地说,“在北大读书期间,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正是你们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力量。”
其实,这么多年,晚报读者也在关心着何向辉的消息。2006年12月,洛阳网社区论坛上,网友“曾经的大哥”发帖称:“去年,晚报关于一个棒小伙(指何向辉)的报道令人感动,挺想他的,不知他近况如何?”
何向辉一直对帮助过他的人心存感激。2005年8月,报道刊发后,何向辉收到一张500元的汇款单,汇款人名叫张素芳,是黄河宾馆的员工。他清晰地记得张素芳的汇款附言:“努力学习,早日完成学业!”
近日,何向辉在多方寻找张素芳。他通过网络查到了黄河宾馆的电话,拨打时却发现电话已停机。昨日,他早上5点就起床,8点多赶到黄河宾馆寻找,却发现该单位已拆迁。何向辉说:“请热心的晚报读者帮我打听一下张素芳阿姨,我特别想找到她,当面向她说一声‘谢谢’!”
“请晚报读者放心,不管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古道热肠的洛阳人。将来我一定会像你们一样热心助人,努力帮助困难群体。”何向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