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8版:三彩风·随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名家书法耀洛城
我在洛阳喝汤
宋代的“高考”制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7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说古论今>>>
宋代的“高考”制度
□周齐林
  在很大程度上,阅卷成了古代高考录取的重头戏,也成为古代高考录取现场的一大奇观。为了保证阅卷工作的公平公正,宋朝中央政府制定了周密的阅卷制度。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刚刚建立,能不能录取进士除了看其考试成绩,还要看社会名气和关系。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不过两千,因而录取工作量也不大。

  在很大程度上,阅卷成了古代高考录取的重头戏,也成为古代高考录取现场的一大奇观。

  在经济和文化都十分发达的宋朝,应试科考的人数以及中央政府取士的人数都翻了几十倍。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几年里,录取进士将近六千人。“旧时此中赴试时,只是四五千人,今多一倍。”从南宋朱熹的这句话来看,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一万多人,每个考生要考三场,一场一份试卷,加起来就有三万份试卷了。如此大的阅卷及录取工作量,对于纯手工操作的古代人,可谓任务艰巨。

  为了保证阅卷工作的公平和公正,宋朝中央政府制定了周密的阅卷制度。

  唐朝时期,主考官同时掌握了命题和阅卷大权,因而当时的主考官十分吃香,作弊行贿行为也愈演愈烈。宋朝时期,主考官是临时任命的,一旦受命就必须呆在贡院里,到考试结束后才能恢复人身自由。锁院的时间一般为50天,其间,主考官不得与亲戚朋友接触,以防试题外泄。

  唐朝用来防止阅卷考官作弊的糊名制度,在宋代得到了广泛应用。糊名制度的实行,使得阅卷官难以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以及年龄等考试信息。

  这种制度虽然收效很大,但依然难以避免阅卷作弊案的发生,有些阅卷官根据考生的笔迹和做的特殊记号来辨别身份,从而达到作弊的目的。

  针对这种情况,宋朝出现了专门的誊录院,就是科举考试时专门负责誊录士子试卷的机构。“景德八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付之,集书吏录本,监以内侍二人。”《宋史·选举志一》对此做了详细记载。

  为了进一步防止誊录官与考生勾结起来一起作弊,宋朝又专门设立了对读官负责校对考生原卷和誊录卷的制度。从糊名制度到对读官,宋朝的阅卷制度在防止作弊上可谓天衣无缝了。

  宋朝虽然有正规而系统的阅卷制度,但是巨大的阅卷量成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卷成了古代科举考试的中心环节。一些考官虽然想认真阅卷以便发现贤才,但经过几场工作量巨大的阅卷之后,早已头昏脑胀,难以取舍了。“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清朝林则徐的这句话很形象地描绘出了阅卷官的心理状态。

  由此看来,现代高考制度的主客观题之分使得其在公平、公正上比古代要好很多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