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氛围。影响亲子关系的原因有很多:家长喋喋不休,见到孩子就想说两句;把自己的工作压力、不良情绪转嫁给孩子;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喜好;希望孩子按照家长的思维行事;过分关注孩子等。
本刊今起在《家长课堂》栏目推出“问题家长”系列,希望通过他山“之事”,帮助家长们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解决亲子矛盾。
13岁的小彭悄悄告诉姨妈:“我一见到妈妈心里就直哆嗦。”
小彭的妈妈有那么可怕吗?没有。小彭的妈妈是名医生,文化素质高,颇具亲和力,也从不打骂小彭。可是小彭为什么不愿意见到妈妈呢?
原来,是小彭妈妈的嘴巴太爱说了。小彭说,他刚一起床,妈妈就催他:“孩子,你怎么还不去刷牙?”妈妈下班回来,只要看到他在喝水,就会问:“孩子,你怎么又没学习呀?”晚上七八点妈妈就开始催他:“赶快洗洗睡觉了,赶快洗洗睡觉了!”小彭给妈妈取了个外号叫“随见随说”。
生活中,像小彭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甚至有的过犹不及。教育专家贠劲松说,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顺利地长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会说:“慢慢走,别磕着碰着了。”长大后,家长就开始督促:“快写作业,你怎么写得这么慢啊?”甚至包括吃喝拉撒,只要家长看到、想到的事情,见到孩子后,他们都会喋喋不休。
说得越多,越不被尊重,贠劲松说,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妈妈辛辛苦苦为孩子操劳,孩子却跟管他很少的爸爸亲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妈妈说得太多了,让孩子反感。
当孩子开始反感家长时,家长会感到伤心、失望,于是说得更多。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强烈,为了躲避家长的唠叨,会出现叛逆行为。家庭亲子关系出现恶化,家庭矛盾升级,孩子会出现逃课、有网瘾等极端行为。
难道是因为家长说得太多,把孩子推向了叛逆的极端?贠劲松说,两者有一定的关系。那么,该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呢?贠劲松建议家长们:当你们张口想说话的时候,请先停一停。
家长可以和孩子有一个约定,比如起床、刷牙、写作业、睡觉等事情,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如果孩子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了,家长一定不要张口催促。
当孩子出现差错,家长想批评的时候,请转移一下注意力,暂停5分钟。5分钟足够了,家长的怒气可以得到平息,孩子会在这个时间内自我反省。5分钟后,心平气和交流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剑拔弩张的效果。
要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自由,想自由成长。即便犯了错误,孩子也有自我矫正、修复的能力。如果家长不停地批评、指责,无形中会剥夺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权利,长期被剥夺权利的孩子,长大后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相信孩子会管理好自己,不可今天忍住不说,明天又忍不住想说了。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改造。如果家长能够自我反省,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