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洋展示当年的收据。(据南都网) |
|
【新闻背景】 1947年8月,广东东江游击队向博罗县公庄镇地主黄观荣借了一些枪支弹药,还有1000多斤粮食和两头猪。游击队中队长李汉辉给黄家写了张借据,并注明“打出江山来算账”。当时14岁的黄海洋把粮食和枪支弹药送到了游击队。如今黄海洋78岁了,没钱治病,想起了家里这张借据。但当地民政部门表示无法赔偿,且国家没有相关政策,不知该如何处理。(8月17日《南方都市报》)
这样的借条在那个特殊年代非常普遍,电影《谁主沉浮》中就有“借钱打收条”的场景。只是看电影时,很少有人想过这个现实的问题:这些战争年代写下的借条,有没有兑现?
这种事并非没有先例。2005年,湖南汝城的胡运海在维修其祖父胡四德遗留下来的3间老土坯房时,发现一张红军写的借条,落款时间是1934年冬。最后,县民政局老区办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兑现了折合的人民币。
所以,以“国家没有相关政策”为由拒绝兑现,并不妥当。这些借条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法律和政策不可能溯及既往,但契约精神和诚信品质是超越这种实体法律和政策的。无论是从情理还是法理上,今天都该替先辈们兑现承诺。
兑现承诺,不仅关系着诚信,更关系着对当年军民鱼水深情的维护,关系着当年那些佳话的延续。那么,这张游击队60年前打下的欠条,理应成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