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曲剧“活包公”,或提起曲剧“黑头腔”,老戏迷会想到孟津的谢禄。此人出生于铁谢村,铁谢羊肉汤很出名,谢禄“包公戏”也很有名。
谢禄是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从艺40多年,在《铡美案》、《打銮驾》、《包公告状》等几十个剧目中塑造了活生生的包公形象,被誉为“活包公”。他对曲剧“黑头腔”的形成有巨大贡献,但留下的资料很少,这次为搜集素材,我们只好通过孟津人焦怀峰、焦海周等人,了解到一些情况。
谢禄1920年出生,读过4年私塾。他14岁那年父母过世,只好到铁匠铺学打铁。那时曲剧正热乎哩,铁谢也成立了剧团,叫“铁谢曲剧团”,常在孟津、偃师一带演出。谢禄自幼爱听曲子戏,一听就入迷,学了不少曲牌,打铁时经常哼唱。
21岁时,谢禄正式加入铁谢曲剧团,初唱旦角,兼演小生,在《祭塔》中既演过白蛇,也演过许仙,生旦兼顾,颇有名气。一次,一支部队经过洛阳,长官看了谢禄的戏就迷上了,勒令他跟着部队走。没办法,谢禄一帮人随军到山西、陕西演出,有个军官对谢禄说,你的嘴太大,演小旦不好看,演须生试试,于是谢禄就演起了须生。
当时剧团人员松散,农闲时出来唱戏,农忙时回家务农。谢禄从山、陕回来后,一边务农一边演出。他结识了众多曲剧玩友,相互借鉴与学习,他知道扣马村的焦家是唱戏大户,就经常去“串门子”,与扣马戏班的班主焦贵成了好朋友,两人搭班一起唱戏,共同琢磨曲剧艺术。
据焦家族人、今年70岁的焦海周回忆:新中国成立前,谢禄是孟津有名的“民间艺人”,只要听说他唱戏,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赶来看。新中国成立后,谢禄想把铁谢曲剧团申办成正式曲剧团,没有获得批准。
1951年,他加入洛阳中原曲剧团,跟着朱六来、刘卫生、朱双奇到兰州等地演出,在《打金枝》里饰唐王,跟他搭档的都是赫赫有名的曲剧艺人,这已足见他有功底。因为若你的水平很低,名演员不会和你配戏的,而当时谢禄不过30岁上下,已和名家同时登台了。
1954年,偃师县曲剧团成立。偃师和孟津搭界,偃师人都知道谢禄的戏好,就邀请他参加。谢禄加入该团后,次年当了副团长,从此这个孟津人开始为偃师曲剧争光了。他个子虽不高,但嗓音圆润,音域宽广,真假声运用都很自如,表演上丝丝入扣。
他在《杀齐王》中扮演崔杼,将这位敢杀国君的大臣演活了,被观众誉为“活崔杼”。他演“包公戏”,又被称为“活包公”。他在《打銮驾》里的一句叫板:“娘娘!”声如裂帛,直逼人心,把包公急于启程放赈,却被銮驾阻挡,心中十分愤怒,又不好发作,只能用“娘娘”二字表达出来,其中包含着六分怒、三分劝、一分怨!这一声叫板,把其复杂心境全部展示出来了。他在《斩白袍》里,有一段“主公你且息怒将身稳站”的唱腔,从容大度,慷慨激昂,观众听了,都喊过瘾!
这时他30多岁,正是出成果的时候,他开始专攻黑头了!但曲子戏最早仅有生旦戏,没有黑头行当,更无粗犷响亮、刚正豪迈的“黑头腔”。而塑造“包公”形象,必须有黑头功夫,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势,说话时和常人不一样,第一是语气重,第二是有分量,这就要求唱腔既响亮,还要带点“钢音”。谢禄声如洪钟,正适合演包公。
他在《呼延庆打擂》中扮包公,把这种既响亮,又宽厚,还带“钢音”包公唱腔运用进去,充分发挥他的嗓音长处,很受欢迎。 1955年,偃师县曲剧团排演包公戏《秦香莲》,该戏主要突出包公唱腔,谢禄就突出“黑头腔”的“宏”、“壮”、“刚”、“豪”等特点,唱腔刚劲雄浑,铿锵有力,真切的吐字,有力的喷口,赢得掌声不断,获得广泛赞誉。该剧在1956年洛阳地区首届戏曲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1960年,河南省曲剧团成立后,谢禄被点名调入省曲剧团。当时从各地上调的演员中,领导最中意的就是谢禄,因为他是当时曲剧舞台上研创“黑头腔”最成功的一个,是当时曲剧“黑头腔”第一人。
到郑州后,他继续研究“黑头腔”,博采众长,加工改进,如使用“脑后音”发音,增强喷口吐字等,特别是结合“丹田劲”弹出笑声,很符合包公形象,增强了表现力,完善了“黑头”唱腔。
谢禄遂成为我省舞台上独树一帜的黑头演员,其刚劲威严、韵味醇厚的曲剧黑头腔迷倒无数听众!1988年,谢禄去世,享年68岁。他是当之无愧的曲剧“黑头腔”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