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一种每支售价仅十几元的名叫鱼精蛋白的药品,一个多月来却难坏了各大医院需要做心脏手术的专家。厂家停产,又没有替代品可用,这种药在全国多省市都出现了缺货现象。北京部分医院也受到牵连,非紧急手术只能临时叫停,以至于安贞医院、阜外医院这样的“用药大户”,也被迫到用量相对较小的医院去“收购”。(9月13日《京华时报》)
一种名叫鱼精蛋白的药,搅乱了全国心脏外科手术:自今年7月底开始,南京、武汉、南通等地鱼精蛋白纷纷告急,很多心脏手术被迫停做。更麻烦的是,我国仅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一家生产鱼精蛋白,但目前已暂时停产。业内人士分析得很直白:药企停产原因,一是原料,一是生产线。鱼精蛋白非常廉价,利润低,一支注射液卖十几元,这一售价维持了几十年——这期间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经销成本等无不暴涨,微薄利润之下,药企自然缺少生产积极性。
救命的药“死”了,谁都不知道该怨谁。卫生部的说法是,“牵涉药品断货的事情应该是国家食药监管局负责”;食药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药品停产属企业的市场行为,待将该情况向有关业务单位汇报后,方可给出答复。这个时候,究责显然不是很合适,要紧的是如何确保供应、纾解心脏手术用药之荒。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提价,但问题是,市场需求下的提价与政府调控下的限价是一对矛盾,两者都有道理的时候,谁听谁的呢?
有人说,这是价格管制的症结。这话当然有道理,但价格放开必然又会加剧看病贵。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徐凌中说,一种使用了几十年的药说没就没了,并且没有其他药可以替代,很可悲,同时也是一个信号,“可能会有更多老药面临减产甚至停产消失”。事实上,诸如胃舒平、干酵母片、黄连素、肤轻松软膏等,已经“气若游丝”。心脏领域救命的,拼不过补锌补钙的——这与“做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何其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说,鱼精蛋白的今天,就是低价药命运的寓言——价格降下来了,要么换名字重生,要么原地灭绝。这不能怪企业,谁不想多赚点儿,那么,相关决策就该反省:降价的行政指令与市场的利润逻辑,如何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低价药是好,但不能低到正常的利润线之下;而减轻患者负担,显然也不是企业一家要承担的责任。如果看病贵的矛头只是指向药企,不仅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反而可能出现类似鱼精蛋白的“人造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