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凌晨4点半,刘贵强(化名)被一阵声音很小的手机闹钟声惊醒,他迷迷糊糊地按掉闹钟,蹑手蹑脚地起床。儿子7点钟要上学,刘贵强怕把孩子吵醒。
打豆浆、煮鸡蛋、烙饼、削水果……每天早晨,在给儿子准备好可口的早餐后,刘贵强还要马不停蹄地推着小吃车出摊儿。
为了孩子 他选择陪读
刘贵强今年45岁,日渐花白的头发和饱经沧桑的脸,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两年前,刘贵强还在嵩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种地,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农闲时,他会到县城干点零活,日子还算过得去。2009秋天,刘贵强的儿子建峰(化名)考入了洛阳理工学院附中,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游。
2009年12月的一天,刘贵强正在地里干农活时,接到了儿子的班主任打来的电话——建峰住院了。原来,建峰下课后和同学一起回宿舍的路上,不小心摔倒,手碰到墙上,被医院诊断为手指轻微骨折。
“说实话,孩子刚考上市里的学校时就有陪读这个想法,但因为经济不宽裕,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刘贵强说,这个事儿一出,他就寻思着,孩子一个人在市里万一有个闪失,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有他在身边照顾总会安心些。与妻子商量后,刘贵强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到学校附近的珠江路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置办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就算在那里安了家。
咬牙为孩子拼明天
刘贵强的家庭本来就不富裕,为了应付房租、生活费以及儿子的学费,刘贵强绞尽脑汁。
一辆废品收购站淘换来的旧三轮车、一个盛放食品的玻璃柜,成了刘贵强的“流动小吃车”。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6点多出摊儿,白天骑着车四处招揽生意。
“晚上一般就不出摊儿了,除了给孩子做饭,我还想在旁边多陪陪他。”刘贵强说,对于自己陪读,一开始,儿子还是比较抵触的,“似乎是怕同学知道了取笑他”。不过时间长了,建峰慢慢习惯了。有一次在饭桌上,刘贵强随口问起儿子的考试成绩。“别有事没事就问学习成绩,要不你回去算了。”建峰回答时的不耐烦让刘贵强感觉有些辛酸。
“现在珠江路租房子每月房租是1100元,两个人的生活费和水电费加起来要1000元左右。”刘贵强说,他现在每个月卖早饭、小吃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还要靠捡路边垃圾桶里的纸盒、饮料瓶来贴补。
陪读 让他力不从心
尽管建峰每天放学回家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享受着爸爸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舒适的环境并没有让他增加额外的学习动力。
“我只有小学文化,孩子的功课我也搞不懂,虽然天天跟儿子见面,但跟儿子很难说上几句话。”刘贵强说,建峰上学期说是要上网学习,他勒紧腰带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后来却发现建峰经常用电脑打游戏,成绩也有所下降。有时,看到儿子上网玩游戏,刘贵强忍不住会发火,狠狠地责备儿子。每次建峰都答应不玩游戏,但事实上,他一有空就上网。
“我怕孩子沉迷于游戏,放松了学习,天天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但他不是沉默,就是表现得很烦躁。”刘贵强说,他以前想读书没读成,现在儿子是他的希望,为了节约儿子的学习时间,他连袜子都不让儿子洗,真的是在尽全力为儿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陪读 孩子“甜蜜”的负担
“‘我这辈子是没希望了,你是我们全家唯一的希望。’这是我爸经常和我说的一句话。”建峰告诉记者,他每次听到父亲唠叨,心里都像压了千斤重物一般,父母过高的期望让他感觉喘不过气儿来。
建峰对父亲来陪读显得很无奈。“我现在根本不是为我自己学习,倒像是在为我爸妈学习。”建峰表示,父亲为他付出了很多,在父亲眼里,十几岁的他只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需要被人照顾、监督,但父亲天天围着他转,让他觉得总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他,尤其是身负一家人的希望,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
“我觉得自己非常不合群,其实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我很想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晚上跟同学一起学习,这样既可以相互鼓励,也能暂时放下压力,全力冲刺高考。”建峰说。
为了孩子 再累也值
刘贵强说,他认识一些住在附近的陪读家长,虽然经济条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照顾孩子。
在刘贵强租房的小区里,记者遇到了陪读的学生家长蔡女士,她的女儿是一名高一学生。“为了孩子的前途,再累也值了!”蔡女士表示,她经常与其他“陪读妈妈”交流,大家选择陪读,很多是出于“补偿心理”。因为时代、环境等条件所限,很多家长没有机会到大学深造,所以现在就想创造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此外,如今就业对高学历的要求,也让家长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加上“从众”心理,陪读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辛苦几年是为了让自己不后悔,也为了孩子有个好前途”。
专家点评
受访专家: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李金枝
对于近几年兴起的“陪读潮”, 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李金枝表示,陪读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习; 一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一种是为了能让孩子有个伴儿,消除孩子在陌生地方的寂寞感。不管家长出于什么原因或是选择什么方式来陪读,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心情可以理解。
关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有时好心会办错事。李金枝说,刘贵强选择陪读,确实付出了很多,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认为孩子尚未成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家长在身边可以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问题。然而,他忽视了孩子精神的成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希望全押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不堪重负。
李金枝表示,中学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阶段,家长陪读造成的过分干涉,会减少孩子和同学的接触和交流,无形中让孩子失去很多锻炼、成长的机会,并容易使孩子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有一种蛾子叫‘帝王蛾’,当它的生命要实现质的飞跃时,必须自己拼尽全力才能破茧成蝶,人为地将茧的洞口弄大一些只会让它失去飞翔的能力。”李金枝说,蛾在破茧的过程中历经艰难的挣扎,两翼得到锻炼,才能展翅飞翔,外力的帮助只会适得其反。在陪读的过程中,一些家长不经意间扮演了外力的角色。
家长应放开束缚孩子成长的绳索,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李金枝表示,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要学会适时抽身,把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