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环画《花打朝》 |
 | 马金凤获赠的军装和奖牌 |
 | “马金凤展厅”中的声光电走廊现代化气息十足。 |
|
17日,本报头版以“又见马老马大师”为题,用图片报道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到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马金凤展厅”和“马金凤专门档案库房”的消息。
洛阳市档案馆的神秘面纱再次被掀开,受到市民的关注。
尘封的记忆,正以全新方式亮相
提起档案馆,或许不少人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扇挂着铜锁、锈迹斑斑的大铁门。馆内发黄的书本纸页落满灰尘,像是轻易不允许人们翻动一下。然而,现在位于洛龙区开元大道上的洛阳市档案馆,用全新的面貌迎接着市民的到来。
开放档案馆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界群众的需要,是档案馆的重要职责。2009年年底新馆开馆后,为了打破以往“尘封”的形象,市档案馆利用实物展览、声光电展示以及讲解员讲解的形式,面向广大社会开放。这种方式将历史事实形象而生动地展现给人们,受到参观市民的好评。
在接收民间档案的同时,市档案馆一直在开展“洛阳名人档案库”的建设。这个名为“洛阳之光”的洛阳名人馆,收集了不少在洛阳历史上留下灿烂篇章的人物的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他们在洛阳发光、发热的珍贵历史片段。
名人馆藏品,件件有来头
目前,“洛阳之光”已有马金凤等个人及援藏知青、漂流队、两院院士等群体的档案展,各个展厅的展品都在不断地丰富,内容最为丰富的当数“马金凤展厅”了。
一走进该展厅,便能感受到浓浓的戏曲艺术氛围。进门处是一些马金凤传奇生涯文字介绍,向里面走则是放置马金凤个人珍藏物品的展柜,墙上则挂着展板,展示的是马金凤各时期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著名戏曲大师梅兰芳也是马金凤的老师。展厅内展览的两人合照,拍摄于1958年,黑白照片已微微泛黄。那年,梅兰芳来洛阳演出,两人有幸相见。照片中,梅兰芳亲切地握着马金凤的手,对着镜头露出慈祥的微笑。
除不少奖牌外,展柜里还有一些“稀罕物”,比如一件叠放整齐的军装和一个三四十厘米高的坦克模型。马金凤不是军人,但她是拥军护军的好演员。20世纪80年代一次慰问演出后,军装和坦克模型成了赠送给马金凤的珍贵礼物。马金凤当年主演的《穆桂英挂帅》和《花打朝》轰动全国。据此绘制的连环画也成为展品,再现了当年“洛阳牡丹“的风采。
展厅的另一部分用图片和声、光、电设备,展现了马金凤大师的戏曲生涯。听着韵味十足的豫剧腔调,走在幕布环绕的照片长廊,参观者仿佛置身现场,直观地感受到大师的魅力。
此外,“马金凤专门档案库房”中还有老舍先生赠予马金凤的墨宝。1963年,马金凤曾3次进京表演。老舍先生看过表演后甚是喜欢,挥毫作诗,赠予马金凤大师。现代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为马金凤起名“洛阳牡丹”,其妻新凤霞专程为“洛阳牡丹”泼墨洒金,绘就的一幅国画牡丹,也被市档案馆收藏。
各区档案馆,也有名人馆
市档案馆下属的各县(市)区档案馆,也在收集、整理各地知名人士档案方面下了大工夫。
目前,洛龙区档案馆、涧西区档案馆已经顺利通过国家档案馆测评组验收,成功升格为国家二级档案馆。洛龙区档案馆还在今年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活动,设立名人展厅,记录洛龙区名人的风采。
据洛龙区档案馆馆长马正标介绍,现在馆内已设立了王元明创作、研究六十年成果展厅,收集王元明著作524本,对王元明手稿、即兴诗作的整理也在进行中。
据悉,王元明热爱牡丹、热爱文学,自10岁起开始诗歌创作。几年前在外国吃饭,他偶然看到国外生产的大米,包装袋上的商标为牡丹后,欣喜之余便赋诗一首。他听说洛龙区档案馆正在收集他的著作资料,便将出版的著作和生活中的小诗一并交予档案馆珍藏。
想要参观档案馆,记得先预约
目前,市档案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对社会免费开放,但由于内部存有大量珍贵史料,市民并非随时都能进入参观,而是需要注意开放时间并提前进行预约。
想要入馆参观的团体和个人,需提前3天至5天致电63939829进行电话预约。当日到馆时,团体须持单位介绍信到接待处进行登记,市民需要携带身份证或学生证、工作证等有效证件。
市档案馆面对团体的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三全天,市民可在周五全天进馆参观,而周三是特别向全市各大中小学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