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往被视为老年人“专利”的冠心病,如今出现年轻化趋势,30岁左右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977年进行的世界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俗称放支架),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时至今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
介入治疗只是“治标”
不少冠心病患者以为,接受介入治疗后就根除了冠心病,但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不代表疾病就已经痊愈,介入治疗是通过物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冠状动脉血管的局部疏通问题,但没有彻底消除造成冠脉血管狭窄的病因。
介入后再狭窄也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有报道,临床上冠心病介入后再狭窄发生率达到20%~30%。因此,介入治疗冠心病只是“治标”,并不能治疗冠脉血管本身的病变,也不能阻止血管病情的进展。从长远来看,患者病情肯定会越来越重,“桥”肯定会堵,因此,针对冠心病病因的药物治疗才是关键。
如何获得长期疗效
介入治疗注重局部,而整体关注不足,需要配合合理的药物治疗来消除病因,巩固介入治疗效果。接受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需要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以维持支架的通畅,防止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的出现。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者,应进行降压、调血脂的治疗,以减少心肌梗死风险。
另外,接受介入治疗后的患者,特别是年纪比较轻的患者,由于自身代偿、自我修复机制比较强,更应该针对病因选择冠状动脉血管保护药物,防止原有的冠脉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出现新的冠状动脉病变。
介入治疗是一种“治标”行为,冠心病患者得到成功的介入治疗后,必须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这样才有可能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获得长期疗效,发挥“治本”作用。
针对病因选择药物
治疗冠心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保护冠状动脉血管内皮,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从而减少胸闷、心绞痛的发作。一些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一方面,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调脂药物的同时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可以维持血管通畅,使再狭窄率降低,巩固介入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麝香保心丸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血管斑块、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作用,可以针对病因从根本上治疗冠心病。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连续服用麝香保心丸3个月以上,能够减轻高胆固醇血症对动脉血管的损害,有效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麝香保心丸还具有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通俗称为“药物搭桥”),就是促进心脏缺血处新的小血管生长,从而在狭窄或堵塞的大血管周围建立起能够有效提供血液供应的侧支循环,可明显改善缺血心肌血液供应,显著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发生。
(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