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正如本期1版“周周侃财”栏目所言,第三季度“那是相当悲催”:绝大多数股民的账户天天在缩水;基金让人赔得心痛不已;黄金曾一度雄起,但过山车般涨跌对心脏是巨大的考验;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下降,拉动投资热情直降;收藏市场倒是有所起色,只可惜亮光有限;网络团购省钱不省心……我们努力挖掘,以期发现“危”背后的财富机会——既然最坏的时代已经走近,那么,最好的时代也应该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候。
7月初,股市如预期那样开始反弹。然而好景不长,从7月中旬起,股市形势急转直下。整个三季度,沪深两市震荡下行,震幅加大,两市股指屡现新低,成交量持续萎缩。股市之“危”,让投资者备感失望。然而在熊市的阴云笼罩之下,一些“机会”也在闪现或酝酿。
三季度之“危”:“悲”风起兮众股摧
在第三季度,A股几乎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7月1日,上证指数开盘于2767.83点,到9月30日,上证指数收于2359.22点,盘中曾低至2348.22点,创年内新低。上证指数跌幅为14.59%,区间震幅更是超过20%。同时,深证成指在第三季度的跌幅也超过15%,盘中亦创下了年内新低。
不仅国内市场在第三季度表现低迷,国外市场同样低迷。9月末,美国股市动荡加剧。9月30日,美国三大股指以超过2%的跌幅结束了“黑色九月”。据报道,第三季度,道琼斯指数跌幅为12.1%,是2009年3月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而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跌幅分别是12.9%、14.3%。美股遭遇了金融危机以来最惨的季度。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于A股来说,第三季度的“危机”来自多个方面:
第一是外围市场。8月5日,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全球股市地震,在8月8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之时,全球股市纷纷遭遇“黑色星期一”。一直剪不断理还乱的欧债危机更是拖累全球股市疲软。人们对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第二是国内的通货膨胀和资金面的紧张。7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创下37个月中的新高,8月CPI虽然略有下降,但依然高位运行。为控制通货膨胀,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致使市场资金面紧张。
第三是A股无休止扩容。据统计,第三季度共上市65只股票,平均每个交易日上市1只股票。9月底爆出中国水电、陕西煤业等即将进行的大型IPO(首次公开募股)更是在投资者冰冷的心头又浇了一盆冷水。
此外,动车事故等突发性事件也对A股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季度之“机”:“吃饭”行情或将来临
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民生证券凯旋路营业部分析师侯涛表示,虽然目前市场面临各种内忧外患,但从长远来看,价格围绕价值进行波动的规律不会改变,因此,四季度将有一轮“吃饭”行情。
四季度可参考选股方向有以下几点:
第一,三季度业绩超预期增长的公司。数据显示,目前两市共有820家上市公司提前发布了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预喜公司有631家,预忧公司有180家,不确定的有9家。从业绩增减公司占比看,目前的预喜公司占76.95%,预忧公司占21.9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业绩预喜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仍需要仔细分析,寻找其中能出现超预期的企业,例如其盈利增长是主营增长而非外在收益一次性所产生的,一旦利多因素出现,该股极有可能在四季度出现超行业表现,这类个股目前有一个显著特点:机构投资者近期开始介入但被套。
第二,通胀受益类股票。例如在4月到8月表现较好的白酒类个股,其走势与大盘的方向相反,完全处于逆势上涨格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产品价格受益于通货膨胀而出现上涨,但是其成本并未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寻找通胀受益概念股票。
第三,关注事件驱动类个股的波段行情。随着各大行业的“十二五”具体规划在四季度的出台和细则的落实,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产业也将享受政策倾斜上的优势而爆发短线机会。这里尤其注意关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板块的交易性机会。
10月可能出现利好消息时间窗口有:
10月14日的CPI、PPI数据发布可能好于市场预期;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从国际看,外围市场是否好转,既会影响国内经济底的出现,也会影响国内政策底的出现。
一般而言,中国经济的变量很少出现在国内投资与消费上,而是出现在进出口上,海外风险的见底,预示着国内进出口的见底,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见底。此外,海外风险的恶化,会影响国内实体经济的悲观预期,倒逼国内政策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