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8版:洛阳·经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红色罚单”让人背上甜蜜负担
尽管降得少 还是很高兴
挥洒激情 问鼎河洛
■九都短波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红色罚单”让人背上甜蜜负担
  绘图 李玉明 焦雅琦
  7天长假,一市民跑了仨城市,赴了6场喜宴,送出半月工资,人也累倒了——

  □记者 赵玉杰 通讯员 李玮 文/图

  十一黄金周,结婚的人真多!面对一个接一个的结婚请帖,有人心甘情愿掏红包“还债”,也有人面对“红色罚单”无奈叹息。对此,民俗专家建议,送红包要量力而行,日常要有理财规划。

  ▲▲喜帖,好“烫手”

  今年30岁的玲玲国庆放假7天跑了3个城市赴了6场喜宴。“真难受,放假不仅没有歇着,反而比上班还累。”8日,开始上班了,玲玲却累倒了。“朋友、同学结婚送来了请帖,业务单位领导的孩子12岁生日宴也发来了请帖,不去吧,再见面时尴尬,去吧,实在不情愿。”玲玲说,今年国庆结婚的人似乎格外多,她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国庆7天光送红包就送出去1000多元。

  说起红包,世纪电脑城的白先生也是一脸苦恼。白先生说,他结婚时,一般关系的同事给100元红包就可以了,关系好的才给200元,现在最少也得给200元,关系好的得给500元甚至上千元。越是过节结婚的越多,现在最怕听到谁结婚。

  像玲玲和白先生这样害怕收到“烫手”喜帖的绝非少数,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向记者诉苦,好不容易盼到一个长假,但由于朋友、亲戚结婚,外出旅行的计划被迫取消。

  ▲▲人情债,送送还还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面对婚礼热潮,不仅送红包的人感到烦恼,新人们也有很多困惑。

  昨日是市民卢女士大喜的日子,她说,她在送请帖时颇费心思,喜帖送不送、送给谁一度让她很为难。“有的人收到了请帖可能不高兴,但不送可能又意味着告诉对方‘我们的关系很一般’,甚至意味着自己看不起对方。”她拿出一份喜帖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给她送礼金的好友姓名。“其实这些都是人情债,将来人家家里有事儿,都是要再还回去的。”

  对此,上个月才结婚的孙先生表示,他原本想跟媳妇旅行结婚,但后来考虑到家人等原因还是办了婚宴。“现在想想,办婚宴不光麻烦、受累,收了谁的礼还得时时记着还,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送送还还’的怪圈。”

  ▲▲莫让幸福成负担

  市民俗专家王支援说,据现有的实物资料显示,送红包的风俗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比较差,成立一个家庭不容易,所以大家送礼送红包,积少成多,帮助新人顺利渡过这一经济上的难关。

  “现在,送红包已渐渐失去了本意,成为一种变相攀比,甚至成为一种陋习。”王支援说。

  王支援建议,年轻人处在事业的起点,收入普遍不高,送红包务必量力而行。如果送礼过重,对彼此而言都是一种负担。此外,生活中可以适当做一些理财规划,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往往是结婚旺季,可以将日常节余留在这时候使用。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