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2版:要 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三化”协调发展 加快中原崛起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喜迎省九次党代会
“三化”协调发展 加快中原崛起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摘登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全省乃至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本报今日特采撷该《指导意见》的精华,以飨读者。

  引子

  《指导意见》开篇即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根据我省官方发布的《2011年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中原经济区的范围确定为: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包括河南18个省辖市以及安徽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的菏泽、聊城,河北的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共29个省辖市。区域内近1.5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1.83%;全区1.9亿亩耕地,占全国的1/10以上。

  1 四年小飞跃 九年大提升

  国务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着力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支撑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基本原则

  ——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坚持统筹协调,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

  ——坚持节约集约,把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作为强大动力。

  (四)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战略通道功能,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节约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

  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六)空间布局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 2020年,稳产粮食1300亿斤

  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七)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建成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

  (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九)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

  3 推动洛阳成为重要产业创新中心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三化”协调发展。

  (十一)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实施煤电铝及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石油化工等融合发展,推动洛阳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

  (十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超硬材料、高强轻型合金,建设洛阳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光伏材料、节能环保成套装备等发展,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十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十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沿陇海产业带,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协调发展新格局。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五)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支持中心城市重点承接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城重点发展各具特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十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成果转移中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4 支持有条件的县发展为中等城市

  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十七)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加强郑州与洛阳等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

  (十八)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加强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支持中心城市优化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城和功能区为组团的空间格局。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制定覆盖全行政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内涵发展、紧凑布局的复合型功能区。         (下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