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6版:国内·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百强县”榜单惊现17个“国贫县”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关注社团组织非法敛财
“百强县”榜单惊现17个“国贫县”
评选机构系一普通公司,评比环节涉及收费,众多官员、专家曾捧场
  ▲重庆市开县大进镇关坪村一名村民的房屋已经局部垮塌。

  重庆市开县文峰街道高市村村民王学清在用盆接房顶漏下的雨水。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新华社记者 周宁 陈玉明 卫敏丽 秦亚洲 张琴

  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简称“中郡所”)的机构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

  “国贫县”果真变“强大”?“百强县”榜单如何出炉?评比活动有无玄机?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1 “国贫县”竟入围“百强县”?

  记者对照国务院扶贫办“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发现,在“中郡所”今年发布的“百强县”榜单中,竟有17个县属于“国贫县”。其中,陕西府谷等3个“国贫县”入围“全国百强县(市)”,河南固始、重庆开县等14个“国贫县”进入“中部百强县(市)”、“西部百强县(市)”榜单。

  记者驱车赶往“西部百强县”之一的重庆开县发现,这里的贫困情况触目惊心:北部山区一些村民的土墙房在秋雨冲刷下,有的已经出现垮塌,有的积水、漏水严重。苦草湾村等几个大村的平均海拔都超过1600米,村民吃水难,仍靠自掘水池积雨水过活。由于公路不通,学生只能走路或骑马上学。

  得知开县入选“西部百强县”的消息,开县统计局一名基层干部直呼这是笑话:“开县现有112个市级贫困村,占总数的1/4,贫困人口14.2万。”

  入围“中部百强县”的河南固始既是“国贫县”,也是河南人口大县,人口约170万。2010年,该县本级财政收入4.3亿元,支出约25亿元,差额部分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固始县财政局党委书记董平对该县入围“中部百强县”非常不解:“我县本级财政收入只能保证全县教师工资,如果没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我们连公务员工资都保证不了,更别谈其他发展了。”

  2 “百强县”评选科学性、权威性受质疑

  “中郡所”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机构?记者调查发现,自称“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的“中郡所”并没有在民政部注册。北京市工商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所其实是一家普通公司,工商注册全称是“北京中郡县域经济咨询所”,而非对外宣称的“研究所”,注册时间是1998年,注册资本仅10万元。

  据了解,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主持发布“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前100名评比”,简称“全国百强县评比”。2007年,该评比中止。然而,“中郡所”仍然举办“百强县评比”,与原先官方评比极易混淆,致使不少县市误以为这是有关部门的评比而上当。

  统计部门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中郡所”的统计、评比资质提出质疑。重庆市綦江县统计局局长解朝华说:“去年‘中郡所’从北京发传真、打电话,要求我们提供统计数据以供‘百强县’评比。我回绝了,一是统计数据有保密规定,不能随便提供;二是现在社会上各种评比太多,真假难辨。”

  固始县统计局核算股股长胡国春对该评比的科学性、严谨性表示怀疑:“‘中郡所’传来的定评表格包括‘科学发展指数’等30项指标,提法很业余,很难反映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中郡所”官网显示,“百强县(市)评比”从2006年第六届开始,首次出现并列第一,此后并列名次不断叠加;在2008年至2011年的榜单中,所谓“百强”名单均被塞进一百二三十个县市。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郦城工作区的“中郡所”总部,记者见到了所长刘福刚。他得知记者要采访,边把记者往楼下拽,边推说自己“不是刘福刚”。记者随即拿出网上找到的其演讲图片当场指认后,他不得不承认。面对“百强县评比是否收费”等提问,刘福刚边拍记者后背边说:“咱别报道行不?等这事儿风头一过,我请你喝酒!”

  3 “拉大旗”搞评比为何“长盛不衰”?

  固始县统计局一名干部说,“中郡所”每年都邀请该县参加评比,“但同时他们要求我们购买数十套标价380元的《县域经济年鉴》。我们办公经费很紧张,哪里有钱买书?”

  记者随后致电“中郡所”工作人员朱先生。他透露,不少县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强县”榜单的名次,这就需要合作收费,“‘中郡所’官网有‘县域经济论坛’、‘县委书记和县长论坛’、‘地市州盟’等多个栏目,平时会策划专题报道,收费标准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记者发现,不少县市领导在这里发表了署名文章。

  “百强县评比”之所以大行其道、愈演愈烈,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不无关系。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告中,“进入百强县”成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经上榜的“百强县”则把“进位争先”当成下阶段任务。

  “中郡所”官网显示,在评比“百强县”期间,该所多次召开研讨会、发布会,来自各地的众多官员、权威专家到场。兰州大学副教授黎春林认为,这增加了“百强县评比”的迷惑性,使很多人误认为是政府主办的严肃评比。

  “类似的评比活动,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是否建立在严谨的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如果怀着功利目的,谁给好处就给谁排座次,这种评比就会失掉公信力。”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说。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