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0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微型”派出所 锵锵“三人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0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大山深处的民警是如何巡逻的?巡逻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工作、生活又是什么样?
“微型”派出所 锵锵“三人行”
□见习记者 陈薇 记者 李小勇 实习生 张帆 通讯员 陆明放 胡晓 文/图
  民警到下寺村走访村民。
  核心提示  

  目前,我市正在推行民警“打卡”巡逻制度,要求民警巡逻都要携带各自的巡检棒,每到一个巡检点都要“读卡”,确保民警巡逻的地点、次数和频率。在大山深处,那里的民警是如何巡逻的?巡逻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怎样?12日,记者和市公安局民警及随行的网友一起到我市最偏远、仅有3名民警的嵩县白河镇派出所,实地走访。

  1  大山深处的3人派出所

  白河镇位于伏牛山深山区,距洛阳170公里、嵩县县城90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32万人口,辖区面积3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多米,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毗邻洛阳、南阳两市的嵩县、南召、栾川、内乡、西峡五县,是我市地理位置最偏僻、平均海拔最高、毗邻市县最多的乡镇,素有“洛阳南极”之称。该镇派出所只有3位民警,是我市最小的基层派出所。

  白河镇虽属嵩县管辖,但由于太偏僻,从嵩县县城并没有直达白河镇的道路,必须先绕道栾川合峪镇,然后经山路才能到达。途中,要先后翻越两座山——小分水岭和大分水岭。大、小分水岭海拔都有1800多米,山势陡峭,山路呈“之”字形,汽车行驶起来很艰难。

  12日13时许,我们一行人从嵩县县城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了白河镇派出所。一下车,就遇到两位民警出去巡逻,我们也一同前往。

  2  竹棍是最实用的“警械”

  52岁的李青山在白河镇派出所已经工作了31个年头。一上车,他就提醒我们:巡逻地点在山上,车只能开到山脚,上山只能靠步行,而且要赶在晚上6点前到达,如果体力不行,最好不要去。

  为啥要赶在6点前到达?李青山说,山里天黑得早,再晚就回不来了。当地村民都靠种地为生,白天在山上,只有傍晚去才能见到人。

  白河镇派出所所长郭志勇说,根据规定,山区巡逻点至少要10天到达一次,辖区有12个巡逻点,大多都在山上,只能靠步行到达,去一个巡逻点,往往要花好几个小时。

  行驶了20多分钟,车到了山脚。郭志勇从后备厢里拿出3根约1.5米长的竹棍,分给我们,竹棍一头约20厘米长已经被磨得发亮。

  “要这个干啥?”我们不解地问。

  “用处大着呢,在这里,竹棍比橡胶棒管用,是我们巡逻最实用的‘警械’。”原来,白河镇派出所辖区内,有90%的地方车无法到达,巡逻只能靠步行,带着竹棍上山,不仅能防滑,还能节省很多力气,同时还能挑蜘蛛网,防蛇和打露水。

  3  民警村民亲如一家人

  经过40多分钟的跋涉,前面终于出现了几户人家。李青山说,这几户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因此,虽然这里没有打卡点,却是他们每次巡逻必到的地方。“不来看看,就不安心。”

  一到村里,村民李宝琴就和李青山打招呼:“青山哥来啦!”很快,另外几名群众也围了过来,或寒暄问候,或咨询问题,亲得就像一家人。

  李青山说,大山里很少有治安和刑事案件,他们巡逻的工作主要是走访群众,调解民间纠纷。    

  下山途中,李青山突然问道,市里现在变成啥样了?李青山说,他当民警这31年里,共去过4次洛阳市区。“明天我们一起进城去看看!”随行的网友建议。但他婉言谢绝了:“明天还要去下一个村子巡逻。”

  4  女儿见了不认爹

  当晚回来后,副指导员李记锋的手机响了,里面隐约传来他妻子的数落声:“孩子又停食(消化不良)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

  挂了电话,善谈的李记锋顿时默默不语。我们了解到,他是嵩县大坪乡人,离这里有100多公里,回趟家得3个小时,转3次车。去年他调到白河镇派出所时,女儿出生还不到一个月。

  郭志勇说,平时工作量非常大,对他们来说,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很正常。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已经3个月没回家的李记锋,回家后抱起女儿,女儿被眼前这个陌生的面孔吓得哭了起来。“当时心里难过得想流泪!孩子刚会叫‘爸爸’,我却没时间多陪陪她。”说起女儿,李记锋一脸愧疚和无奈。

  5  接到村民电话,半夜出警

  13日凌晨3点10分,记者的电话突然响起:“有人报警,我们得出去看看,你们去不去?”接到郭志勇的电话,我们立刻起身,和他们一起前往报警地点。

  上车后,我们了解到,油路沟村一名村民报警,说附近的狗突然叫得很厉害,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希望民警来看看。

  3点30分,我们到达报警区域,从车上观察,并没有发现异常。“去各家门口看看。”郭志勇拿起手电筒就下了车,我们也跟着一起巡查。

  “这里有情况!”当我们巡逻了约1公里的路程后,在路边排水沟里发现了4盘电缆,随后,又在路上陆续发现了3盘。郭志勇说,肯定是有人在偷通信电缆,看到警车后,扔下没来得及运走的电缆逃上山了。

  巡查结束后,民警立即通知了当地联通公司的负责人并立案调查。一切忙完后,天已大亮,一看表,已到了凌晨6点30分。

  6  派出所里的“爱心井”

  民警对自己、对家人近乎“无情”,但对老百姓却有火一样的热情。

  13日7点30分,我们看到几名群众正在派出所院子里的水井边排队接水,一问才知道,这口井是派出所为解决附近群众吃水问题而专门整修的。

  原来,今年7月3日凌晨,白河镇突降几十年罕见的暴雨,导致镇里的供水管道被冲毁,而附近的白河水也因沿线旱厕被雨水倒灌而受到污染,一时间,镇里数千名群众吃水成了难题。

  看到群众吃水困难,郭志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到派出所的院子里有一口废井,整修一下,应该可以使用。于是他马上找来施工队对井进行整修,并对井水进行了消毒处理,又从派出所的经费中挤出3000多元钱安装了一座无塔供水器。那段时间,这口井解决了白河镇街区2000多名群众的吃水困难。

  如今,虽然水源已经恢复,但派出所附近的居民仍然从这口井里打水,他们说,这井里流出的,更多的是民警方便群众、服务人民的浓浓情谊。

  7  每月保证让孩子们“吃上肉”

  和民警一起吃完早饭,我们再次踏上巡逻之旅,今天的目的地是离派出所10公里远的油路沟村。出发前,李记锋专门拐进镇里唯一的菜市场,买了一捆芹菜、一袋青菜和7斤多猪肉。

  起初,我们都没在意,但一到油路沟小学,我们就发现一群孩子边嚷嚷着“有肉吃了”,边冲上来,把我们的警车团团围住……

  看到我们吃惊的表情,校长李向阳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故事:今年3月初,李记锋抓获了当地一名参与销赃的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里,犯罪嫌疑人放心不下在油路沟小学读书的孩子,于是李记锋主动去该小学看望,当他问孩子们有啥愿望时,不少孩子竟然说“想吃肉”。

  由于上学路程较远,这里的孩子们一周只能回一次家,每次从家里带的干菜和馒头就是他们一周的主食,而每学期每个孩子交给学校里的60元伙食费,平均下来,每天只有0.5元——这些钱,别说肉,就连像样点儿的菜都吃不起。

  从那以后, 李记锋每月都拿出200块钱,用于改善学校学生生活,最重要的是保证孩子们每月能吃上一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