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妹”,这在南粤应是一个很拙朴的普通女性名字,但现在,这个大字不识的拾荒老妪,在网上已有了专有词条。有评论称,这个拾荒阿姨挽回了文明的颜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话也不为过。确实,如果十几个人都对一个身受重伤,危在旦夕的小女孩冷眼袖手,那么确实让人齿冷心寒,对社会文明、道德伦理和法治底线都会产生严重的认同危机。
所以,幸好陈贤妹恰巧经过,并伸出了手。可悲的是,事后竟还有“风言风语”,认为她救人是“想出名、炒作”。这真让人怀疑,持此诛心之论者,到底心里有多阴暗,这样的声音真让这个社会蒙羞受辱。
陈贤妹的儿媳说,听到风凉话,心里很难过,并质问“难道做好人就这么难?”这确实是一个必须正面的时代命题。18个路人的冷漠以及事后的风凉话,再次佐证着回答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记者问陈贤妹:“孩子不知是死是活躺在地上,你不怕救了她之后被人冤枉、被人坑吗?”但她说自己什么都没想,下意识地上前救人,“这事很平常啊”,“我不怕,平时见到老人摔倒我也会扶,总要有人去帮助。”
这句“这事很平常啊”,“总要有人去帮助”,又足以羞煞多少满腹经纶的各界精英,秒杀多少市侩精明的路人。道德滑坡怎么办,是明哲保身,冷眼自扫门前雪,还是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勇敢地扶倒地老人、需要帮助的小孩,相信他们会将心比心地回以善意的一笑和诚意的一谢。
其实,从相信别人开始,从互信到互助,最后肯定能互利。否则,忍看他人陷困,也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同样的厄运只会降临己身,而且那时也不会有人伸出援手助你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