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为挽救迷失青少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9月初,团市委面向社会招募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对曾发生不良行为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700名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让人意外的是,当志愿者们热情地送上关怀时,多数帮扶对象及其家长却回以冷漠。
是真的不需要帮扶,还是家长或孩子面子上过不去,又或者是志愿者工作方法不得当?人们有些迷茫……
▲ 走访36户,仅一户配合
“志愿者们很困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昨日,提起已经成立1个多月的青少年帮扶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团市委权益部部长蔡珺满脸焦虑地说,“来报名的志愿者已经有100多人了,大家分别和筛选出的700名未成年人进行了联系,可愿意接受帮扶的几乎没有,局面很尴尬。”
蔡珺说,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常常会遇到考学落榜、交友失意、生活受挫等不如意的事,部分人排解不开心中的苦恼和愤懑,产生了心理障碍,引发了心理疾病;有的甚至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今年9月,团市委面向全市发出号召,招募社会志愿者加入此项工作。招募活动引起许多热心人的关注,仅两个星期时间,就有100多人前来报名,他们中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也有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机关工作人员,还有不少热心的大学生。为使帮扶工作有效开展,团市委还聘请了一些专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并通过公安部门,在全市筛选出曾发生不良行为的青少年400人、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300人。
随后,志愿者开始分组、分批与筛选出的这些对象联系。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几乎所有孩子和家长都一口回绝。一些家长甚至愤怒地表示: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不需要帮助。
“志愿者走访了36户,只有涧西区一户人家表示同意,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奶奶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蔡珺无奈地说。
▲ 心理帮扶,他们真的不需要吗?
他们真的不需要帮扶吗?吃了“闭门羹”的志愿者们开始反思:是这项工作真的没必要,还是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对?
面对大家的困惑,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杨延卿表示,家长和孩子们不愿配合其实很正常。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大家对心理疏导还不是特别了解,很多人容易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一听到是和心理有关的问题,就产生抵触情绪。
二是家长和孩子都比较爱面子,总想把孩子曾经犯错的事实忽略掉,不想让别人再提起。
三是不少问题孩子生活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要么单亲、要么留守,有的家庭父母中有人曾发生过违法犯罪行为,他们连日常的管理都顾不上,何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审判员左鹏表示,他在多年的青少年案件审理工作中发现,多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犯罪动机都非常单一,比较常见的就是侵财、盗窃、故意伤害和性犯罪。这些案件中多数犯罪起因仅仅是一句话引起的小矛盾、小摩擦,引发的却是伤害、杀人等严重后果。探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缺乏判断力、是非观,如果家长或学校能早一点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许悲剧就能避免。
▲ 不是不需要,方法很重要
既然心理辅导很重要,那么对于家长和社会上的热心人来说,到底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呢?
杨延卿认为,成长期的青少年,心理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幼稚的、矛盾的甚至消极的方面。这些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如果家长能稍加留意,于细微之处体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规律,抓住解决问题的主动权,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卸下心理包袱。
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审判员李强认为,目前最关键的是对于曾经发生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这些未成年人重新回到社会后,家长和社会对他的看法都会发生一些改变,他自身也会有敏感、自闭等表现。
如果能让心理辅导专家及时介入,定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也许能使他对生活、对人生再次充满希望。
蔡珺表示,帮扶工作的开展有具体要求。比如做好保密工作,完全实行“一对一”帮扶;再比如根据青少年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志愿者进行帮扶等。下一步,团市委也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各位读者,如果您想报名参与这项活动,或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请拨打团市委帮扶热线63235856。